韦小宝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韦小宝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契诃夫在著名小说《变色龙》中塑造的人物警官奥楚蔑洛夫受到了大家的鄙视和嘲笑。但现代职场风波险恶,却最忌过分执着。换句话说也需要“变色龙”。

韦小宝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领导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

先看看历史上著名的“变色龙”吧!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皇帝的礼仪而大受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初年一个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汉书》还专门为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崭露头角开始于秦始皇时期。当时他是博士头衔,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博士人数大概在460多人,而叔孙通却能幸免于难,至于他用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大家在这里就可以脑洞大开一下了。

韦小宝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无往而不胜,靠得是智慧,尤其靠的是始终与领导想的一样,甚至把领导不方便说的也说出来。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起义,二世招来一群博士儒生问计(大概和现在政府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的“问计于民”差不多)。

有30多博士纷纷进言:“臣民聚众闹事就是造反,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发兵平乱。”

可是,偏偏二世喜欢的是驼鸟政策,打心眼里就不承认民众会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马上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叔孙通当时就明白了二世的心思:“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撤销,兵器也早已销融,朝廷已经向百姓表示过不再动武的圣意,只是下面办事的人没有把朝廷的意思完全准确、原原本本地传达到老百姓心眼里而已。现在上有英明的君上,下有严格的法令,官吏们恪尽职守,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呢?南方那些人不过是些小偷小摸,何足挂齿,不信过一会很可能就会传来当地官员已经将盗匪缉拿归案的好消息。”

他的这番话果然讨得了二世和赵高的欢心。结果是,那些认为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20匹布帛、一身鲜亮衣服的赏赐,并被官升一级。

等到他回到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你怎么那样会讨好巴结?”

叔孙通说:“你们也太不会审时度势了,害的我也险些丧命于此。”

其实,他早已看清了秦国即将灭亡的大势,当天便逃出咸阳,投奔陈胜的队伍了。陈胜失败后,他又先后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又投奔了刘邦。

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赶紧脱掉自己的长衫大掛之类的儒生服装,穿起了刘邦故乡流行的短衣短衫,果然很快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面对刘邦的垂询,他首先推荐的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而随他来投奔的100多名学生却没有得到他的推荐。面对学生们的责难,他说:“打江山需要的是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别着急,且耐心等待。”

刘邦当上皇帝后,那些故旧部下完全不懂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廷上也争强斗狠、饮酒狂呼,甚至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被叔孙通看到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君臣礼仪。刘邦当即同意。

韦小宝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韦小宝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谁是领导,谁是上帝,有时候是会转换的。

这样,他的那帮子弟就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去到礼仪之帮的鲁地征召一大批懂的朝廷大礼的人。面对有人说他不思当下百姓死活,想的却是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时,叔孙通却一点也不生气,而是告诉他们“要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有所为有所不为!”

由于他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我今天才体验到做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被加官进爵,一次得到500金的赏赐,一举成为朝廷的近臣,到汉惠帝时还是恩宠不衰。

叔孙通以一人之身,能适应秦始皇之暴、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薄、惠帝之儒,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他却能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难道是偶然的吗?

深入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窍,可以发现,全在于“变”与“不变”之间。

所谓“变”,就是要在摸清不同上司、不同对象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叔孙通对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对二世采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捧”,对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些手段能凑效,不得不说他确实也费了不少心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所谓“不变”,是迎奉的媚态是始终不变的。因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批评他一下,也是应该的(这种对上奉迎的态度是完全应该受到批评的)。

不过,也正是有了这一手,他能无往而不胜,得享一生富贵。这与那些因抗争而遭到杀戮的人而言,自是可圈可点,见仁见智。

如果大家对此理解不深的话,《鹿鼎记》中的大红人韦小宝可作为参照。他出身低贱、不学无术,却能处处吃得开、受欢迎,靠得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清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进军商场,韦小宝也能发大财。

韦小宝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这就是变色龙,已经成为家具的宣传画。

变色龙,在变化万端的商场上销路也不错。君不见,现在市场上畅销的“变色龙家具”,你又会想到了什么。适应时局才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