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吸管簡史


塑料吸管簡史

2019年1月1起,華盛頓特區內不再允許餐館和其他服務性場所提供塑料吸管。為何會有這項禁令?美國如何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2018年7月初,西雅圖實施了塑料吸管禁令。在當時頒佈了類似措施的美國城市中,西雅圖是最大的一個。無獨有偶,星巴克正打算逐步棄用塑料吸管,過渡期將持續至2020年,麥當勞也宣佈將在英國和愛爾蘭的餐廳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在美國為超過1000處場所提供餐飲服務的Bon Appétit Management公司於去年5月宣佈,將逐漸棄用塑料吸管。在環保女童軍組織的推動下,阿拉斯加航空也將逐漸棄用塑料吸管和攪拌棒,成為航空業首批採取類似措施的公司。

這些組織都在響應公眾的強烈抗議——人們希望有關方面對塑料吸管採取措施。這款產品看似微不足道,但專家警告稱,它正對海洋造成危害。

一項評估表明,僅美國每天就會使用5億根吸管。根據一項發佈於2017年的研究,大約有83億根吸管汙染著世界各地的海灘。

每年,有多達800萬噸塑料湧入大海。雖然吸管僅佔其中的0.025%,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近來最熱門的環保議題。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對於任何身體健全的人來說,吸管並非一件必需品。消滅塑料吸管並不需要人們大幅改變生活習慣。

但如果真是這樣,那一開始它們為何會出現,變得無處不在?

塑料吸管簡史

當地時間2018年6月26日,希臘雅典,愛琴海海灘上塑料垃圾遍佈。地中海是世界上塑料汙染程度最高的海域之一。每年有兩億多遊客到地中海旅遊,導致夏季使用的吸管、攪拌器、塑料杯、水瓶和充氣泳池玩具等一次性塑料的海洋垃圾增加40%,造成地中海沿岸水域和海灘普遍受到汙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吸管簡史

塑料吸管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發明。不過,早在幾個世紀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用中空的圓柱形管子將液體吸至嘴中。古代的蘇美爾文明是已知最早釀造啤酒的文明之一,早在5000年前,蘇美爾人就已經懂得用貴金屬製成的細長管子吸取沉在壇底的佳釀。

1888年,Marvin Stone為吸管申請了專利,他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史密森尼學會(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引用了一則廣為流傳的傳奇故事:1880年夏天的某日,Marvin Stone正喝著冰鎮薄荷酒解暑,但還沒喝上多少,用作吸管的那根黑麥稈就破裂了。於是,作為紙質菸嘴製造商的他決定研發質量更好的替代品。

他將紙條裹在一支鉛筆的外圍,然後將紙條粘合了起來——他立刻得到了一根紙質吸管的早期原型。1888年,他為自己的設計申請了專利。到了1890年,他的工廠Stone Industrial(如今已是Precision Products Group的一部分)已開始量產吸管。

在1930年代之前,還沒有可以彎曲的吸管。發明家Joseph Friedman觀察到,他的女兒很難用筆直的紙質吸管喝到奶昔。於是,他將一枚螺絲塞入吸管,然後將絲線纏繞在螺紋印出的凹槽處,再將螺絲取出。經過這番改造,吸管可以在不破損的情況下輕易彎曲。他為自己的發明申請了專利,併成立了Flex-Straw Company(意為:可彎曲吸管公司)以量產自己的設計。

醫院是最早採用可彎曲吸管的場所之一,因為有了吸管,病人便可以在臥床的情況下喝飲料。

在後來的數十年裡,吸管在整個美國流行開來,人們用吸管喝起了蘇打水和奶昔。

塑料吸管簡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消息,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塑料垃圾問題,歐盟周2018年5月28日提議,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的吸管、餐具、飲料攪拌器、棉棒、氣球託幹(balloon stick)等塑料產品。不過,歐盟並未為落實此項計劃設定期限。報道稱,歐盟建議,在2025年以前回收90%的一次性塑料飲料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蓬勃的塑料工業

在塑料製造業壯大之前,美國人一直在使用紙質吸管。1870年,美國人John Wesley Hyatt首次發明了塑料製品,他採用的材料名叫賽璐珞(celluloid),這種材料主要模仿了象牙等動物製品。在後來的數十年裡,其他塑料合成品開始出現:比如家居製品中常見的酚醛樹脂(bakelite,又稱膠木),襪子使用的尼龍,還有軍用飛機會用到的壓克力。

塑料經久耐用且價格低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工廠開始大量生產塑料,而二戰結束後,美國製造商需要尋找全新的消費市場。科學作家Susan Freinkel在她的《塑料:一段有毒的愛情故事》(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中描述了當時的狀況,失去戰時塑料需求的製造商將注意力轉向了日漸成長的廉價消費品市場。戰爭結束後,美國人不必再節衣縮食,他們想要更多價格更實惠的商品。

Susan Freinkel寫道:“多虧有塑料,生活慢慢好起來的美國人可以在無窮無盡的商品裡選擇自己的所需。”

塑料吸管衝擊市場

大公司以極快的速度生產出了大量一次性產品,吸管正是其中的一種。很快,塑料吸管在成本和耐用性上都顯現出了優勢,它們能在不破損、撕裂的情況下輕易穿過快餐店外帶飲料杯蓋上的十字形插口。

到了1960年代,大規模生產塑料吸管的工業體系逐漸成型。

1969年,Joseph Friedman的Flex-Straw Company被賣給了Maryland Cup Corporation,後者總部在巴爾的摩,其產品包括各種塑料製品。很快,Maryland Cup Corporation成為了全美最大的塑料吸管制造商。1983年,Fort Howard Corporation買下了Maryland Cup Corporation,繼續為消費市場源源不斷地供應塑料吸管。

David Rhodes是Precision Products Group旗下紙質吸管制造商Aardvark Straws的全球業務總監,他說,“塑料吸管更耐用且更便宜,又不易破裂,的確是一款價格更實惠、質量更優的產品。但在那個時代,沒人設想到它在後來會給我們的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

後來,吸管出現了創新,比如1980年代的超大號吸管、藝術造型吸管。

整個社會越來越多地需要易於攜帶的方便物品,許多大型製造商迎合了這種需求。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商之一Plastics Europe在報告中指出,1950年全世界塑料年產量為150萬噸,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已達3.22億噸。

何去何從?

全世界正從塑料汙染帶來的後果中艱難地恢復。

各公司、市政府甚至國家政府都在提出並實施針對塑料吸管的禁令,有些公司轉而加入了製造金屬和玻璃吸管的競爭。注重環保的顧客可以購買這些材質的吸管供個人使用,但它們畢竟不是紙質和塑料吸管那樣的一次性產品,而餐館看中的恰恰是紙質和塑料吸管可以用後即扔的特性。

曾經,公眾熱切地需要塑料,整個行業深受此益;如今,這個行業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來自公眾的壓力,因為人們開始使用替代品。

塑料吸管簡史

當地時間2018年9月10日,韓國首爾,星巴克咖啡在首爾,釜山,濟州地區的100個賣場進行紙吸管示範運營。在進行為期2個月的紙吸管示範運營後,於今年11月擴大到全國賣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塑料吸管簡史

當地時間2018年7月5日,美國俄勒岡州生態玻璃吸管制造廠,工人正在加速生產玻璃吸管。生態玻璃製造廠的目標是每小時製造2000根玻璃吸管,而目前的速度是每小時125根,也就是每天1000根。隨著秸稈成為全球塑料垃圾危機的核心象徵,一股變革浪潮席捲吸管供應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塑料吸管簡史

這款由三位新加坡年輕人Lim Jing Jie、Tommy Cheong和Kevin Yeo設計的便攜吸管Chew,透過在金屬吸管上引入食用級的硅膠套來填補這種經驗差距。硅膠套管從鋁管向上延伸出來,有彈性,使用體驗上像是以往的塑料吸管,比起金屬提供更好的口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化學理事會(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簡稱ACC,為美國化工企業貿易協會)塑料分部副主席Steve Russell表示,僅把矛頭指向吸管或其他特定產品的監管並沒真正抓住重點。

他說,“對於一種產品的關注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討論哪些地方迫切需要浪費管理才是真正必要的事情。我們認為,不直接提供吸管,只在顧客需要的時候提供吸管是更好的方案。”

Steve Russell還說,美國化學理事會更關注垃圾收集——這是防止塑料廢物進入海洋的最好辦法。

不過,把終止一次性塑料使用循環作為最終目標的環保組織認為,塑料吸管禁令是這其中的重要一步。

去年7月1日,西雅圖的塑料吸管禁令正式生效。當時,來自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Kate Melges對當地的KIRO 7新聞臺說,“西雅圖不僅表達了對於塑料汙染的立場,還表達了對於禁止所有一次性塑料製品的立場——我們迫切地需要這樣的措施。”

David Rhodes認為,塑料吸管會在某天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他說,Aardvark Straws之所以在2007年成立並開始製造紙質吸管,目的之一其實是為了服務動物園、水族館和遊船的需求,這些場所想要在顧客中建立起環境友好的形象。

他認為,成本是讓塑料吸管存活至今的唯一因素。

“不可否認,一根紙質吸管的造價會比一根塑料吸管的造價高出一美分。對於大公司而言,這筆錢高達數億美元,但海洋環境付出的代價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翻譯:王寧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