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部門限制了第三方軟件,但這樣就能讓用戶都用12306嗎?

最近幾天,春運已經進入高峰期,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也被各種“加速包”刷屏了,這當然是由於許多人使用了第三方搶票軟件。

鐵路部門限制了第三方軟件,但這樣就能讓用戶都用12306嗎?

但是鐵路部門近日的一則“聲明”可能讓這些使用搶票軟件歸鄉心切的人們感到“扎心”了。1月27日,鐵路部門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各種第三方搶票軟件的相關機器特徵已被識別,並採取了限制措施。這也就是說,即使用戶花錢購買這些“加速包”服務也沒什麼用。鐵路部門還表示,為了出行安全,最好別去使用第三方搶票軟件。

此消息一出,搶到票的人們都鬆了一口氣,但是許多沒搶到票的人卻如同被潑了冷水一般透心涼。當然鐵路部門採取措施限制不安全的軟件的做法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這種措施出現在春運高峰期恐怕並不是時候,何況也沒有一個替換或是“補救”的措施,能使用戶更便捷地買到春運期間的票。

說起來,第三方搶票軟件的原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代替用戶“盯”著12306放出的餘票信息。但這些軟件本身似乎不那麼簡單,而這“不簡單”主要就是因為加速包。加速包是分成不同等級的,等級不同費用也不同,營造出一種“花錢越多越容易搶到票”的氛圍,但實際上似乎也沒什麼差別。另外,如果用戶沒通過這些加速包搶到票,用戶花出去的錢也不會返還,這個規定甚至帶有“霸王條款”的意味。

鐵路部門限制了第三方軟件,但這樣就能讓用戶都用12306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鐵路部門出臺一些限制措施並非毫無道理,然而理論容易實踐難。

要知道,從1954年開始,每年春節在中國都會發生一次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如今這個規模已經發展到了30億人次。這很好地展現了中國經濟水平與運輸能力的進步,這種進步還體現在出行質量的變化上。以前春運火車上髒亂差,連站的地方都沒有,現在高鐵服務基本上都很到位,從“走得了就行”演變為“走得好”。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兩個字:有票。當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購票的渠道也愈加豐富起來,但總體來看“形勢”依然緊張,“一票難求”依然是較為普遍的現象,這也是第三方購票軟件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鐵路部門限制了第三方軟件,但這樣就能讓用戶都用12306嗎?

而如今鐵路部門對互聯網搶票軟件加以限制,但12306本身對於用戶搶票又不“給力”。這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早年“黃牛黨”猖獗,網絡購票興起之後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限制搶票軟件很可能讓他們死灰復燃,造成不太好的後果。

不可否認,在春運幾十年的發展中,購票手段越來越先進,購票渠道也越來越多。從2010年的實名制,到2011年網絡售票正式啟動,再到2013年12306推出手機客戶端。一直到今天,刷臉進站、自助售票機都給春節期間歸鄉心切的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節約了時間,降低了購票成本。

鐵路部門限制了第三方軟件,但這樣就能讓用戶都用12306嗎?

然而要限制搶票軟件,鐵路部門應該有一個相應的銜接措施,比如給用戶提供更便捷的購票方式。購買火車票是特定時期的剛需,儘管用戶主觀上也不願自己的信息安全處在風險之中,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搶票軟件確實有提升購票成功幾率的作用。如果鐵路方面能夠推出比第三方搶票軟件更為通暢的購票渠道,讓票的分配更為合理,那麼無需限定搶票軟件,用戶也會自覺選擇更安全的官方購票渠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