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當我在網上看到這個事件的時候,我的心情異常沉重。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家很關注。有的人覺得孩子沒教育好,一定是家庭教育有問題;有的人覺得這和人的天性有關,那麼多受苦受罪的孩子也沒變得如此暴戾。而我卻看到了一個孤獨、無助、恐懼的少年,從此刻開始他要如何面對自己之後漫長的人生。我不知道人們將怎麼對待這個孩子,有人搖旗吶喊:要高舉法律的武器!未成年犯法同樣有罪;有人反對孩子迴歸校園:此人天性殘暴,放到社會該有多大的危險;然而,是否有人真正想問問孩子:孩子,你在想什麼?

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你覺得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雖然現在大家已經接觸到很多有關心理健康的理念,但是大部分中國人對心理健康並沒有非常關注,中國的心理健康研究水平也殘次不齊。當自己產生焦慮、失落、痛苦情緒的時候大部分人並沒有覺得這是個健康問題,而由於中國人傳統保守的習慣,不喜歡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導致負面情緒更多地被壓抑,更談不上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尋求幫助。在一些相對閉塞的地區,更別說什麼心理健康了。

然而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心理直接影響行為,心理的健康程度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在美國,心理治療被納入醫保體系,費用可以報銷,有 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甚至總統們的心理問題也無法隱蔽,1972年開始,美國政府就在白宮特別設立“總統心理健康委 員會”,專門為總統提供心理諮詢。

我國著名的兵乓球冠軍鄧亞萍小時候被送去乒乓球隊,由於鄧亞萍身材矮小,教練一開始並不看好,因為身高對兵乓球隊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在受到忽視的情況下,如果她選擇了退讓甚至仇恨,她的人生之路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然而鄧亞萍選擇了自信、堅持和努力,最終取得了成功,成為中國乒乓球史上不可替代的巔峰。人的一生不但要活著,還要好好活者。身體的健康讓你活下去,心理的健康才能讓你活得精彩。

在心理學上,衡量心理健康有十大標準:

  1.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環境包括客觀環境和人際關係。
  2. 心理強度:指情緒的波動強度。
  3. 心理耐受力:承受壓力的能力。
  4. 心理自控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
  5. 自信心:心理健康的支柱,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
  6. 心理活動的節律性:正常的睡眠週期,心理節律性被破壞會導致失眠。
  7. 意識水平的高低:對環境和自我的觀察力。
  8. 思維的品質:正常的邏輯思維能力。
  9. 心理受創後的康復能力:精神創傷後的自我恢復能力。
  10. 暗示性:人被周圍環境影響容易程度
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關注孩子的心理先從關心自己的心理開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孩子認知世界的窗口。人類的思維形成從模仿開始,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的心理缺陷總能從父母的身上找到影子,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心理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90%的犯罪者都有過影響其人格的童年陰影,例如暴躁冷漠的父親、抑鬱的母親、長期的家庭矛盾等等。而所以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關心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要像關心自己的身體一樣關心自己的心理。我們可能注意到蔬菜上的農藥、轉基因的土豆和添加各種添加劑的食物,卻沒有注意上司早上的批評、妻子昨晚的抱怨和孩子老師打來的電話給我們帶來的心理傷害。你可能積壓起對上司的厭惡、對妻子的愧疚和對孩子的憂慮開始了新的一天,日復一日,負面情緒堆積成山,時不時小時候父母吵架的情形又浮現在腦海裡,總記得母親對父親說:你就是個失敗的男人,頓時覺得自己好失敗,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上面的例子只是一個假設的情形,卻形象地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小細節是如何影響你的心理健康的。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這些負面情緒是非常不健康的,對我們百害而無一益。然後,學著開始釋放這些負面情緒。比如面對上司的批評,我可以想想上司看中你才會這麼關注你,如果你這時做出成績上司馬上就會注意到,比做什麼上司都看不到好多了;比如妻子的抱怨,證明你在家裡的地位是多麼重要,當有問題時妻子第一時間就是向你抱怨;比如孩子老師打來的電話,慶幸負責人的老師及時地把問題反饋給了你,讓你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問題,給予他正確的引導。當這些負面情緒用正面的方法解決後,你可以充滿自信理智地去面對所有的問題了。

如果當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你深陷抑鬱焦慮之中無法自拔,甚至出現了失眠的情況,我的建議是第一時間尋求他人的幫助。向信任的人傾訴或者求助靠譜的專業人士。

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你要從什麼時候開始

有的人覺得在孩子有自我意識以前,是不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事實上科學研究發現,媽媽的情緒對腹中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是有一定影響的。在媽媽的肚子裡,胎兒的神經系統已經開始發育,所以當你已經成為一個準媽媽,你就應該意識到從這一刻開始你的精神已經開始影響一個小生命。

當孩子出生以後,新手爸爸媽媽往往手足無措,當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根本不瞭解寶寶的想法,或者覺得剛出生的寶寶根本沒有心理。事實上這個階段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模型,也就是我們說的性格。很多家庭會發現,交給老人帶的孩子,由於老人的溺寵和對心理的忽視,孩子會形成任性、脆弱、急躁的性格,這其實就是在0-3歲時期忽視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導致的後果。並不是老人帶孩子的問題,而是老人更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心理學專門有一個分支是研究嬰兒心理學,研究0~3歲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心理教育方法。很多早教機構也是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課程。但現在的早教機構水平殘次不齊,所以父母自己需要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幫助自己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讓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孩子心理教育的技巧

下面是一些在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技巧。

嬰兒階段(0-3歲兒童)

嬰兒階段的心理主要是本能、模仿和安全感。

先說模仿。嬰兒時期父母的行為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一個孩子的父親經常在嬰兒面前情緒不穩定或者母親經常憂鬱地哭泣,嬰兒也會開始模仿父母的情緒。所以不要認為孩子只是一個小嬰兒就在孩子面前暴露一些負面的情緒。

然後說本能。嬰兒對於外界的刺激採用本能來回應,舉一個我們常說的例子:如果嬰兒在學步時摔倒,大人應該如何反應。很多人會說:應該讓孩子自己爬起來,鍛鍊他堅強。大家明白正確的方法,但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當嬰兒遇到挫折時,如果遇到有人馬上把自己抱起來會形成孩子一種心理本能,他會覺得當遇到問題時一定會有人過來幫忙而不需要自己解決。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嬰兒時期各種本能反應會直接形成孩子日後處理事情的態度。

最後說下安全感。很多人在成人後缺乏安全感,比如老喜歡抱個枕頭或者公仔,感情上表現得患得患失,經常地帶著一種悲觀情緒,殊不知可能與嬰兒時期安全感的缺失有關。嬰兒出生以後非常缺乏安全感,經常給與嬰兒擁抱和愛撫的親人會給嬰兒帶來強烈的安全感,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嬰兒除了經常照顧自己的親人,誰抱都會哭的原因。如果這個時期缺乏擁抱和愛撫,孩子長大後很大程度會出現缺乏安全感的情況。

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幼兒階段(4-6歲)

幼兒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了健全的認知能力,他們對外界的反應不再是模仿而是理解。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會問問題,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開始給孩子講一些道理,當孩子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時,父母可以採取生動易懂的方式告訴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這個階段的心理教育是最為有效也最為順利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有著極高的接受度和好奇心,只要你願意付出耐性和時間,不但可以糾正孩子在嬰兒時期形成的不良心理習慣,而且塑造出的健康心理狀態非常堅固和穩定。

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青春期(6-18歲)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教育一直是父母最頭疼的問題,此時的孩子有了獨立思維和個性,已經很難改變,再加上獨立個性與家庭束縛的矛盾導致了青春期的叛逆。這個時期我主張給孩子絕對尊重。因為此時他們人格已經基本形成,我們不能再用幼兒期講道理的教育方式,而應該用成人的方式來交流。可能有人覺得,才6歲、10歲的孩子,談什麼交流?但我的觀點是:一旦孩子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就應該用成人的方法來溝通,並且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讓他自己承擔結果,這樣即使在某一件事上我們因為沒有強制性的約束而導致孩子犯了錯誤,卻能讓孩子自己明白以後該如何處理事情,會產生怎樣的後果,而我們應該是給與建議而不是逼迫。

如果嬰幼兒期的心理教育成功,一般青春期孩子的路不會走得太歪,因為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會有基本的自控力和意識水平,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如果此時孩子的心理已經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我們應該以成人的心理疏導方式來解決孩子心理上的問題。

從12歲弒母少年談一談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文章的最後,還是想說說標題中那位少年。可能有一些父母在孕育一個小生命的時候並沒有想那麼多,或者由於生活的壓力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也可能根本沒意識到心理健康這個問題。在這裡我只想說一句:生命本何其可貴,當我們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有責任讓這個生命以精彩的方式綻放,而不是過早的凋零。而且我理想地希望,在一些家庭無法、不願和不理解這種責任的時候,社會能更多地給與一些幫助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