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个事件的时候,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很关注。有的人觉得孩子没教育好,一定是家庭教育有问题;有的人觉得这和人的天性有关,那么多受苦受罪的孩子也没变得如此暴戾。而我却看到了一个孤独、无助、恐惧的少年,从此刻开始他要如何面对自己之后漫长的人生。我不知道人们将怎么对待这个孩子,有人摇旗呐喊:要高举法律的武器!未成年犯法同样有罪;有人反对孩子回归校园:此人天性残暴,放到社会该有多大的危险;然而,是否有人真正想问问孩子:孩子,你在想什么?

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你觉得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虽然现在大家已经接触到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理念,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对心理健康并没有非常关注,中国的心理健康研究水平也残次不齐。当自己产生焦虑、失落、痛苦情绪的时候大部分人并没有觉得这是个健康问题,而由于中国人传统保守的习惯,不喜欢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导致负面情绪更多地被压抑,更谈不上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区,更别说什么心理健康了。

然而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心理直接影响行为,心理的健康程度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在美国,心理治疗被纳入医保体系,费用可以报销,有 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甚至总统们的心理问题也无法隐蔽,1972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在白宫特别设立“总统心理健康委 员会”,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

我国著名的兵乓球冠军邓亚萍小时候被送去乒乓球队,由于邓亚萍身材矮小,教练一开始并不看好,因为身高对兵乓球队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受到忽视的情况下,如果她选择了退让甚至仇恨,她的人生之路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然而邓亚萍选择了自信、坚持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中国乒乓球史上不可替代的巅峰。人的一生不但要活着,还要好好活者。身体的健康让你活下去,心理的健康才能让你活得精彩。

在心理学上,衡量心理健康有十大标准:

  1.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
  2. 心理强度:指情绪的波动强度。
  3. 心理耐受力:承受压力的能力。
  4. 心理自控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
  5. 自信心:心理健康的支柱,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6. 心理活动的节律性:正常的睡眠周期,心理节律性被破坏会导致失眠。
  7. 意识水平的高低:对环境和自我的观察力。
  8. 思维的品质: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
  9. 心理受创后的康复能力:精神创伤后的自我恢复能力。
  10. 暗示性:人被周围环境影响容易程度
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关注孩子的心理先从关心自己的心理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人类的思维形成从模仿开始,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的心理缺陷总能从父母的身上找到影子,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90%的犯罪者都有过影响其人格的童年阴影,例如暴躁冷漠的父亲、抑郁的母亲、长期的家庭矛盾等等。而所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关心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要像关心自己的身体一样关心自己的心理。我们可能注意到蔬菜上的农药、转基因的土豆和添加各种添加剂的食物,却没有注意上司早上的批评、妻子昨晚的抱怨和孩子老师打来的电话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伤害。你可能积压起对上司的厌恶、对妻子的愧疚和对孩子的忧虑开始了新的一天,日复一日,负面情绪堆积成山,时不时小时候父母吵架的情形又浮现在脑海里,总记得母亲对父亲说:你就是个失败的男人,顿时觉得自己好失败,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上面的例子只是一个假设的情形,却形象地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是如何影响你的心理健康的。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些负面情绪是非常不健康的,对我们百害而无一益。然后,学着开始释放这些负面情绪。比如面对上司的批评,我可以想想上司看中你才会这么关注你,如果你这时做出成绩上司马上就会注意到,比做什么上司都看不到好多了;比如妻子的抱怨,证明你在家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当有问题时妻子第一时间就是向你抱怨;比如孩子老师打来的电话,庆幸负责人的老师及时地把问题反馈给了你,让你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当这些负面情绪用正面的方法解决后,你可以充满自信理智地去面对所有的问题了。

如果当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你深陷抑郁焦虑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了失眠的情况,我的建议是第一时间寻求他人的帮助。向信任的人倾诉或者求助靠谱的专业人士。

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你要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的人觉得在孩子有自我意识以前,是不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事实上科学研究发现,妈妈的情绪对腹中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妈妈的肚子里,胎儿的神经系统已经开始发育,所以当你已经成为一个准妈妈,你就应该意识到从这一刻开始你的精神已经开始影响一个小生命。

当孩子出生以后,新手爸爸妈妈往往手足无措,当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根本不了解宝宝的想法,或者觉得刚出生的宝宝根本没有心理。事实上这个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模型,也就是我们说的性格。很多家庭会发现,交给老人带的孩子,由于老人的溺宠和对心理的忽视,孩子会形成任性、脆弱、急躁的性格,这其实就是在0-3岁时期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的后果。并不是老人带孩子的问题,而是老人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心理学专门有一个分支是研究婴儿心理学,研究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心理教育方法。很多早教机构也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课程。但现在的早教机构水平残次不齐,所以父母自己需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自己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孩子心理教育的技巧

下面是一些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技巧。

婴儿阶段(0-3岁儿童)

婴儿阶段的心理主要是本能、模仿和安全感。

先说模仿。婴儿时期父母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的父亲经常在婴儿面前情绪不稳定或者母亲经常忧郁地哭泣,婴儿也会开始模仿父母的情绪。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只是一个小婴儿就在孩子面前暴露一些负面的情绪。

然后说本能。婴儿对于外界的刺激采用本能来回应,举一个我们常说的例子:如果婴儿在学步时摔倒,大人应该如何反应。很多人会说: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锻炼他坚强。大家明白正确的方法,但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当婴儿遇到挫折时,如果遇到有人马上把自己抱起来会形成孩子一种心理本能,他会觉得当遇到问题时一定会有人过来帮忙而不需要自己解决。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婴儿时期各种本能反应会直接形成孩子日后处理事情的态度。

最后说下安全感。很多人在成人后缺乏安全感,比如老喜欢抱个枕头或者公仔,感情上表现得患得患失,经常地带着一种悲观情绪,殊不知可能与婴儿时期安全感的缺失有关。婴儿出生以后非常缺乏安全感,经常给与婴儿拥抱和爱抚的亲人会给婴儿带来强烈的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婴儿除了经常照顾自己的亲人,谁抱都会哭的原因。如果这个时期缺乏拥抱和爱抚,孩子长大后很大程度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的情况。

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幼儿阶段(4-6岁)

幼儿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健全的认知能力,他们对外界的反应不再是模仿而是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问问题,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开始给孩子讲一些道理,当孩子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时,父母可以采取生动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阶段的心理教育是最为有效也最为顺利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极高的接受度和好奇心,只要你愿意付出耐性和时间,不但可以纠正孩子在婴儿时期形成的不良心理习惯,而且塑造出的健康心理状态非常坚固和稳定。

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青春期(6-18岁)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教育一直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此时的孩子有了独立思维和个性,已经很难改变,再加上独立个性与家庭束缚的矛盾导致了青春期的叛逆。这个时期我主张给孩子绝对尊重。因为此时他们人格已经基本形成,我们不能再用幼儿期讲道理的教育方式,而应该用成人的方式来交流。可能有人觉得,才6岁、10岁的孩子,谈什么交流?但我的观点是:一旦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就应该用成人的方法来沟通,并且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让他自己承担结果,这样即使在某一件事上我们因为没有强制性的约束而导致孩子犯了错误,却能让孩子自己明白以后该如何处理事情,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我们应该是给与建议而不是逼迫。

如果婴幼儿期的心理教育成功,一般青春期孩子的路不会走得太歪,因为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会有基本的自控力和意识水平,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此时孩子的心理已经是一个不健康的状态,我们应该以成人的心理疏导方式来解决孩子心理上的问题。

从12岁弑母少年谈一谈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文章的最后,还是想说说标题中那位少年。可能有一些父母在孕育一个小生命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或者由于生活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也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生命本何其可贵,当我们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有责任让这个生命以精彩的方式绽放,而不是过早的凋零。而且我理想地希望,在一些家庭无法、不愿和不理解这种责任的时候,社会能更多地给与一些帮助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