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的年比較有特色哦,我們一起去過年吧

“先有徐州後有軒,唯有豐縣不記年”,古諺有云。自打小時候就聽莊上的老人如此叨叨著,好像很有文化似的,雖然以前聽不懂,但覺得很高大上。

後來上學後,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出處,才知道這句話出自盧世昌編寫的《豐縣志.風俗》,盧世昌是誰?他是我們豐縣的知縣,字德裕,又號絅齋,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中甲戌科進士,湖南桂陽人,善詩文,工隸書,善畫蘭。對於盧世昌的祖籍,我也認真進行了查詢,發現有文字記載其為貴州人,也有文字記載其為湖南人。經過查詢得知:盧世昌原籍為湖南桂陽直隸州水源山人,其父盧元第,字登山,兩歲起喪父,幼年闖蕩江湖,後到貴州普安做生意,由於為人仗義,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擁戶,在當地站穩了腳跟,對於孩子的成長要求很嚴,盧世昌為長子,在其考中進士後,要求更改為原籍,即湖南桂陽人,這是可以理解的。葉落歸根,但由於其是從貴州考中進士的,所以,貴州還是把盧世昌列為貴州進士,也是可以理解的。

豐縣的年比較有特色哦,我們一起去過年吧

豐縣的風景

盧世昌成為了豐縣知縣後,勤勉工作,寫下了不少有關豐縣的文字,親自秉筆,主持修撰了乾隆版《豐縣志》。乾隆版《豐縣志》蒐羅全面,考據精準,文字詳實,內容豐富,是敘述豐縣歷史書籍之集大成者,受到極高的讚譽。《謁柳毅將軍廟》“肅肅洞庭君,英靈生眉宇。何當拾香草,殷勤薦清醑。”通俗易懂,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他對豐縣的讚美也不吝筆墨“豐熟可抵三州,民事農桑,樂輸賦稅,其俗亦淳。”豐縣,也是盧世昌知縣的第二故鄉了。

感謝盧世昌,感謝他對故鄉豐縣卓越貢獻。

豐縣是一座古城,豐縣人民的語音也有些不同,比如範樓鎮、梁寨鎮等地離豐縣縣城較遠而離徐州城郊比較近,說話有點像徐州市裡人,而城西的單樓、趙莊等地離安徽碭山、山東單縣比較近,而豐縣的歡口鎮等地毗鄰山東魚臺、金鄉。我們家鄉人的口音也分為好幾種,如果仔細聽,還是能分辨出的。因此,家鄉人聚在一起時,常常開玩笑“我們屬於江蘇,真有點虧,口音也不像,經濟發展也跟不上,呵呵。”

若沒有以上交待,一開始就談豐縣的年,你是感覺不到豐縣的特色,豐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文化、風俗的獨特之處。

我們那裡一過年,就要放鞭炮,而且從年二十八就開始放,我還是來介紹一下吧。

1、年二十八,上陵

若是你在老家,你會發現,從年二十開始,莊上的人會越來越多,“喲,回來啦,昨來黑婁來的吧,來,吸棵(讀KUO)!”“您老人家這是上哪去啊,還是回到家裡好,這不,我去單樓了,買了五斤牛肉,剁扁食餡子,等下,去您家裡拉拉呱……”

反正都是一個莊上的,大家見面就停下來,拉著個手,問東問西,說著話,談談生意咋樣,年都操兌好沒有等等,都是過年的話。

豐縣的年比較有特色哦,我們一起去過年吧

年二十八上陵

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到了年二十八,一吃完上午飯(都是吃扁食),大家就開始商量去上陵了,什麼叫上陵呢,陵是指陵地(墳地),先人們埋葬的地方,由於人多了,大家將陵地分開,各自上自己家的陵地祭拜,去商店買些元寶、黃草紙、鞭炮等,挎著個籃子,把東西一盛,領著男丁們上陵了,只有男孩子才能上陵,所以,後面跟的人越多,說明家裡越有人,人丁興旺。到了陵上,先是圍著陵地轉幾圈,由老年人講解一下,這個墳頭裡是誰,那個墳頭是應該稱呼什麼;然後,開始燒紙錢,放鞭炮,鄭重地跪下,一個一個墳地進行叩頭,小孩子不懂不要緊,跟著大人學即可,但是,千萬不要說話,因為,大人會立即糾正你,如果亂說,肯定會挨巴掌的,有的小孩說錯了話,一直到長大後,還被莊上人茶餘飯後開玩笑時提及。

2、年二十九,貼對子紙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項任務。我不僅喜歡貼,還喜歡寫對子(書面語言為對聯),小時候,看著大哥寫春聯,我是羨慕不已啊,那字寫得龍飛鳳舞,至於內容,就是“紅軍不怕遠征難”等,用我父親的話說:“小二,不要怕,只要紅紙上是黑字就行了。”於是,我偷偷地練,我寫不了門心裡的“大字”,但是,我可以寫“春”字啊,於是,寫春字成為了我主要的寫字內容,想咋寫就咋寫,我的毛筆字寫得沒有規矩,寫出來也就是一個字,至於“筆回”等,根本談不上。

豐縣的年比較有特色哦,我們一起去過年吧

春節是必須要貼春聯的

每年貼上春字時,父親總是笑著說:“寫得好啊,今年比去年寫的有進步!”每逢聽到父親的誇獎,我都是臉紅紅的,因為,我知道我的毛筆字寫得如何,但是,聽了父親的表揚,心裡還是很開心的。

3、年三十,家宴

書面文字,稱這一天為除夕。在俺那裡,稱為年三十。一到年三十,基本上莊上的人都不出去了,在家裡就拾掇拾掇,抱抱柴禾。在我的記憶裡:小時候,父親都是從莊家後的場裡,抱些麥秸、棒子(玉米)秸啥的,放到鍋屋裡,現在總算想明白了,因為擔心天氣變化,萬一下雪啥的,就麻煩了。

年三十,要做些菜,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一頓,聊聊天。但是,在我們那裡,60-90年代不是這樣過的,一般是一個莊上的人誰與誰的關係不錯,就一起吃個飯,你從家裡端個丸子,他從家裡端個雜菜,放在一個桌子上,開如吃著花生、葵頭……暢談一年來的收成,明年南地裡種啥、西地裡種啥。

豐縣的年比較有特色哦,我們一起去過年吧

年三十的歡樂

從2000年(千禧年)後,每逢年三十,在自己家裡,一家人也開始炒菜了,這與生活有好轉是分不開的,炒幾個菜,一家人坐在一起,打開一瓶好酒,從老年人開始,敬一圈,小孩子跟著大人學,通過言傳身教,孩子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裡,紮根併發芽,等孩子長大了,他也是如此做給他的孩子看,一輩一輩地傳遞著,行為是受價值觀約束的,有了正確的統一價值觀,就有了一個地方的風俗,一個家庭有了價值觀,自然,也便有了家風、家訓。

4、年初一,下扁食和叩頭

過了年三十,就到了初一,這一點也不假,但是,風俗是不同的。我們莊上,是年初一早上約7點左右才下扁食,這邊往鍋裡下扁食,院子裡的樹上掛著鞭炮也開始響了起來。

這只是我們莊上的風俗,而相鄰的莊子都是年初一凌晨開始下扁食和放鞭炮。

至於是從何時開始,我僅是聽莊上老年人講過:先祖有一年外出蘇州做生意,到了年三十還沒有到家,於是家裡人都在等著先祖過年,先祖終於在年初一早上約七點左右來到了家,於是就樣,每年年初一,我們莊上就年初一早上吃扁食了。

豐縣的年比較有特色哦,我們一起去過年吧

莊上叩頭有規矩

我們通常會在四點左右起床,主要的任務就是“叩頭”,起床後,先是問候父母,跪下叩頭,然後,坐在父親的跟前,聽聽他的安排,他老人家通常是會告訴你去向三叔、小叔等人卻問安,問安的形式還是叩頭。往口袋裡裝些花生、葵頭後,便跟著大哥去叩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院子裡叩頭的人越來越多,老人們便急忙從堂屋裡走了出來,“別叩了,別叩了,來,爺們,吸顆煙……”“不了,大爺,我們還要轉轉……”叩頭是按輩份不是按年齡,這就是鄉俗,自己莊上的老少爺們,輩份都是長輩們排好的。

5、年十五前,走親戚

到了年初二,就可以走親戚了。從年初二開始,在我們家鄉可熱鬧了。一大早,你會發現,路上全是走親戚的村民,踩三輪、開小車、騎單車的……全部在鄉間的小路上,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親戚時,多是帶些三刀子、果子啥的,有的是拿兩斤,也有的拿四斤,親戚若是回禮,一般是收一半的禮,有時候,也會拿個白髮饃饃給孩子,那時的代子錢(現在稱為紅包)也少,有2角錢到5角錢都不錯了。到了90年代,又會多加一箱子方便麵或牛奶,走親戚騎著單車時,前面的車把上掛著三刀子,後面車座上夾著方便麵。我

豐縣的年比較有特色哦,我們一起去過年吧

過年走親戚

一到下午約五六點鐘,鄉間的小路上就更加熱鬧了,路面上是騎車子的人東倒西歪,紅紅的臉、也有的人扶著路邊的樹大笑著……

每天都是這樣,每個人都去走親戚。在你來我往中,傳遞著感情;在推杯換盞中,凝聚著愛意。

我的故鄉我的年,有著家鄉文化的年就有了家鄉的特色。

2019年1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