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不仅是音乐之乡和孩子梦中天堂,更孕育了一场宗教改革

文|赵恺

与那些欧洲历史上曾见证过王朝兴衰的名城古堡相比,地处今天奥地利西北边境的萨尔茨堡,或许远谈不上家喻户晓。但300多年前从这里走出的一位天才作曲家,却令这座城市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1965年取材于这座城市里所发生的真实故事而广受欢迎的电影,更令其一度成为全世界孩子们梦中的天堂。

萨尔茨堡:不仅是音乐之乡和孩子梦中天堂,更孕育了一场宗教改革

位于萨尔茨城堡下的萨尔茨堡大学教学楼

作为一座在修道院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贸易城市,萨尔茨堡在政治上可谓拥有着诸多优势。一方面,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征战杀伐频繁,但敢于公然攻击修道院的军事狂人却终究只是凤毛麟角。毕竟一旦得罪了天主教会,往后再难得到罗马教廷道义和经济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修道院在经济上无需向各级封建领主缴纳各种税赋。更能通过什一税等方式骑在市民阶层乃至贵族头上坐享其成。因此萨尔茨堡在中世纪的历史总体来说可谓顺风顺水。

但险要的地理位置及所积累的巨额财富,还是令萨尔茨堡不可避免的引来了野心勃勃的觊觎者。为了对抗向天主教会磨刀霍霍的神圣罗马帝国王室,1077年时任大主教的格博哈德在萨尔茨堡中心地带的僧侣山上,主持修建“霍亨萨尔茨堡要塞”以抵挡可能遭受的攻击。可惜这一防御工事最终还是在1167年被神圣罗马帝国军攻克。此后萨尔茨堡始终在王权和教廷之间摇摆,直到14世纪末从巴伐利亚公国手中获得独立,成了自成一体的萨尔茨堡大主教区。

萨尔茨堡大主教区的成立,一定程度上缓和教权和世俗的纷争。但历任大主教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很快被一场名为“宗教改革”的社会运动所打断。公元1517年夏天,美因茨大主教冯·阿尔布雷希特成功贿选为罗马教廷枢机主教,为了偿还其向德国富商富格尔家族的借款,他说动当时的教皇利奥十世允许其在自己的辖区内出售赎罪券。应该说教会以赎罪券敛财的行径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偏偏这次罗马教廷派往萨克森的教士若望·特次勒格外的无耻,竟想出了“随着银币落入盒子的铿锵一声,你在炼狱的灵魂就能升上天堂”这样的广告语。

可能是出于对这种坐地收钱行为的羡慕嫉妒恨,也许是真心想要主持正义,又抑或单纯只是被若望·特次勒的言行恶心到了,总之公元1517年10月31日,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表了其著名的论文《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由于整篇文章共计95条论点,因此日后又被称为《九十五条论纲》。论点虽多,但马丁·路德表达的意愿,始终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萨尔茨堡:不仅是音乐之乡和孩子梦中天堂,更孕育了一场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像

路德的初衷只是希望能够在神学层面展开辩论,却不想自己的文章一经刊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罗马教廷气势汹汹地宣布要对其进行宗教审判,而萨克森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则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考虑,对路德予以保护。有了强大的世俗力量的支持,怀着破釜沉舟心理的路德言行日益激烈,罗马教廷恼羞成怒,但却偏偏碍于弗里德里希三世的情面,无力将其送上火刑架,只能以开除教籍作为惩罚。

马丁·路德的胆魄鼓舞了他的学生——托马斯·闵采尔。闵采尔和马丁·路德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都是从神学院的学生一步步走到修道院长、神学教授的岗位。但与马丁·路德不同的是由于闵采尔的父亲早年惨死于贵族的绞刑架下,因此其对封建贵族怀有刻骨的仇恨。在多年来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奔走呼号之余,闵采尔更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和威望。并最终振臂一呼,掀起了德意志地区农民起义的狂潮。

1525年,农民起义的烽火蔓延至萨尔茨堡。大批不堪忍受教会剥削的当地市民和附近盐矿的工人,聚众攻打萨尔茨堡外围的多座城堡和修道院。时任萨尔茨堡大主教的马托斯·朗(Matthaus Lang)仓皇出逃,直到1526年才在邻近的诸侯联军的支持下,重新夺回了自己的教区。

值得一提的是,马托斯·朗在中世纪诸多不学无术的主教之中倒也不算无能之辈。只是和他的前任——莱昂哈德(Leonhard)相比,实在逊色太多了。1495年出任萨尔茨堡大主教的莱昂哈德可谓是一个既懂经济又懂政治的练达之才。在其任内,莱昂哈德不仅改革了主教区的财政体系,通过增加盐矿产量、开发银矿和金矿极大的充盈了主教区的收入,同时还大力兴修水利、减少了春季洪水对萨尔茨堡的侵扰,开辟道路,促进与周边城邦的贸易。在莱昂哈德任内,萨尔茨堡主教区不仅还清了此前的外债,还赎回了此前出售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