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羅馬教皇的權力有多高?為什麼教皇高於皇權?

中世紀的百姓既效忠於皇帝又效忠於教皇,這種奇特的雙重效忠制度,引發了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無休無止的戰爭。

要想真正瞭解生活在過去的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每天你都會見到自己的祖父,但他就像一個生活在不同世界裡的神秘人物,從思想到衣著到行為方式都與眾不同。現在我要向你們講述的,是比你們的祖父還要早25代的老爺爺們的故事。要想理解這一章的意思,你們可能需要多讀幾遍。

中世紀的百姓生活非常簡單,並沒有什麼事件發生。即使是一個來去自如的自由民,也很少會離開他所生活的街區。當時並沒有印刷出來的書籍,只有一些手抄本。每個地方都有幾個勤奮的僧人在教人們讀書、寫字和簡單的算術。但科學、歷史和地理仍深埋在希臘和羅馬的廢墟下面。

人們對過去時代的瞭解,都來自他們聽來的故事和傳奇。這些故事代代相傳,在細節上難免會有所偏差,但在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上,它們仍保留了極高的準確性。2000多年之後,為了嚇唬淘氣的孩子,印度的母親們還會說“再不聽話,伊斯坎達爾就要來抓你了!”而這位伊斯坎達爾,正是在公元前330年率軍攻打印度的亞歷山大大帝。千百年來,他的故事一直流傳在廣袤的土地上。

中世紀羅馬教皇的權力有多高?為什麼教皇高於皇權?

中世紀早期的百姓從來沒有讀過一本關於羅馬歷史的教科書。他們對很多事情都一無所知,而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他們在上小學三年級以前就已經掌握這些知識了。羅馬帝國對你們來說也許只是個名字,對中世紀早期的百姓而言卻是一個鮮活的存在,他們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他們把羅馬教皇當成自己的精神領袖,因為教皇居住在羅馬,他還代表著羅馬帝國這一深入人心的概念。當查理曼大帝和其後的奧托大帝重塑了世界帝國的概念,並創建了神聖羅馬帝國,使得世界恢復到它原本的面貌時,百姓發自肺腑地感激他們。

但是羅馬傳統有兩個不同繼承人的事實,讓中世紀忠誠的自由民們陷入兩難的境地。中世紀政治制度的理論依據既明瞭又簡單:世俗世界的統治者(皇帝)掌管臣民的肉體,精神世界的領袖(教皇)則保護他們的靈魂。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這個制度卻暴露出很多弊端。皇帝總是試圖干涉教會的事務,教皇也不甘示弱,總是教導皇帝應該怎樣管理好自己的國家。之後,他們不顧言語上的禮貌,彼此警告不要多管閒事。如此一來,戰爭將不可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百姓要怎麼做呢?一名優秀的基督教徒,應該既效忠教皇,又服從皇帝的管理。但是教皇和皇帝已經變成敵對勢力。那麼,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國民以及虔誠的教徒,他到底該向著誰呢?

要給出正確的答案真是不容易。有時,皇帝會是一個強大的人物,有足夠的錢財去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那麼他就可以翻過阿爾卑斯山,兵臨羅馬。如果有必要的話,他還會把教皇圍困在自己的宮殿內,強制他聽從皇帝的命令,否則就讓他後果自負。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教皇都更具實力。於是,這位皇帝或者國王以及他所有的臣民都會被開除教籍。這就意味著所有的教堂都會被關閉,人們不能接受洗禮,臨死之人也不能舉行懺悔儀式。簡言之,中世紀政府一半的職能都被取消了。

不僅如此,教皇還會取消人們對皇帝的效忠宣誓,鼓勵他們去反抗自己的主人。但如果他們聽從遠方教皇的指令,並被本國的皇帝抓住,他們就會被處以絞刑。這種結果也非常悲慘。

中世紀羅馬教皇的權力有多高?為什麼教皇高於皇權?

的確,百姓們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而最不幸的,要數那些生活在公元11世紀下半葉的人們了。當時,在德意志國王亨利四世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間爆發了兩場戰爭。這兩場戰爭並沒有改變什麼,卻讓歐洲陷入了長達50年的混亂之中。

在公元11世紀中期,教會內部掀起了一場激烈的改革運動。當時,教皇的選舉還非常不正規。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來說,選出一位易於相處的教士做教皇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每次選舉時,皇帝總會親臨羅馬,用他們的影響力為某個朋友謀取福利。

公元1059年,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教皇尼古拉斯二世頒佈了一條法令,規定羅馬附近地區的主教及執事都要加入所謂的紅衣主教團。選舉未來教皇的特權落在了這群地位顯赫的教會人物(“Cardinal”表示重要的人物)手裡。

公元1073年,紅衣主教團選出了一位教皇。他名叫希爾布蘭德,出生在托斯卡納地區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人們稱其為格里高利七世。他的精力異常充沛。他堅信,教皇的無上權力應當建立在花崗岩般堅定的信念和勇氣之上。在他看來,教皇不僅是基督教會的絕對領袖,還應該是所有世俗事務的最高上訴法官。教皇既然能夠讓普通的日耳曼王公登上皇帝的寶座,也能隨意廢黜他們。他可以否決任何一項由大公、國王或皇帝制定的法律,但如果有人質疑教皇頒佈的法令,他就要小心了,否則無情的懲罰會立即降臨到他頭上。

中世紀羅馬教皇的權力有多高?為什麼教皇高於皇權?

格里高利派大使前往歐洲所有的宮廷,把他新頒佈的法令傳達給所有國王,要求他們關注法令的具體內容。征服者威廉承諾會謹遵教皇的旨意,但從6歲開始就一直與臣民並肩作戰的亨利四世,並不打算服從教皇的意志。他召集了一幫德意志主教,指控格里高利犯下的所有罪行,並最終通過沃爾姆斯大會把他廢黜了。

作為報復,教皇把亨利四世逐出教會,並要求德意志的王公貴族遠離這位不稱職的國王。德意志的王公們正巴不得除掉亨利四世,於是他們邀請教皇來到奧格斯堡,幫他們選出一位新皇帝。

於是,格里高利離開了羅馬,動身前往北方。亨利四世也不是傻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換取與教皇的和平相處。時值嚴冬,亨利顧不得天氣寒冷,匆匆翻過阿爾卑斯山,來到教皇臨時歇腳的卡諾薩城堡。

從公元1077年1月25日~28日整整三天的時間裡,亨利都打扮得像個虔誠的教徒一樣(他破舊的僧服下面其實穿著保暖的毛衣),一直等候在卡諾薩城堡的大門外。最終教皇允許他進入城堡,並赦免了他的罪責。但他的懺悔並沒有持續多久。亨利一回到德國,就和以前一樣,我行我素。於是教皇再次把他逐出教會,而亨利也再次召開了德意志主教會議,廢黜了格里高利。

這次亨利帶著一支軍隊,翻越了阿爾卑斯山。他們包圍了羅馬,逼格里高利退位,並把他流放到薩勒諾,格里高利最終死在那裡。但這次流血衝突並沒能解決任何問題。亨利一回到德意志,教皇和皇帝之間的戰爭就又展開了。

不久之後,霍亨施陶芬家族取得了德意志帝國的皇位,他們變得比前任更加獨立。格里高利曾經聲稱,教皇凌駕於所有君主之上,因為教皇要在末日審判那天為他所掌管的所有羔羊負責;而在上帝看來,一個國王不過是牧羊人中的一分子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