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2018:擁抱變革,對國家報以感恩之心

11月22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感恩節。說到感恩節,人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美食火雞和"血拼"黑五,但對於漢能來說,感恩節的意義非凡。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回顧企業29年的發展歷程,漢能能夠有今天的發展,更多得益於改革開放給民營企業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一路走來,要問最想感謝的人是誰,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感慨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國運而我運,企業強則中國強。

乘春風書寫兩大奇蹟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李河君和漢能走過了一條很不平凡的發展之路。從"大學創業"到"全球薄膜太陽能產業的領軍者",從創業小公司到全球化的跨國企業,29年風雨兼程,漢能在改革開放春風中成就青春和夢想,實踐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綠色能源夢想。

作為民營企業的漢能,曾經以一段"水電傳奇"揚名,從2002年到2010年,李河君帶領漢能耗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在海拔2000多米的中國雲南金沙江,建成了總裝機300萬千瓦的全球最大的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當時,沒有任何一家民營企業做過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對於漢能而言,操盤如此巨大的國家特大型水電站,可以說,如果沒有國家的信任與支持,也就沒有如今造福一方百姓的金安橋水電站。

同樣,在國家能源結構轉型的需求關口,漢能也開始了轉型。從2009年進入薄膜太陽能領域以來,經過全球技術整合和自主創新,先後併購了業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 4家世界先進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掌握了全球最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並打造了從研發到裝備製造再到終端產品生產的完整產業鏈。2015年,漢能正式發佈移動能源戰略,圍繞"住"、"用"、"行"等生活場景,打造了一系列移動能源應用產品和解決方案,廣泛應用於薄膜發電建築一體化(BIPV)、戶用發電、農業應用、汽車應用、電子產品、通用產品、特種產品及商用無人機等領域,引領全球能源變革新趨勢。

民營企業與國家發展同行

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近期,國家決策層反覆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性,向市場不斷傳遞信號,以增強民營經濟信心,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漢能順勢而為,緊抓發展機遇,今年以來,漢能全面開花,不僅發佈了漢瓦新品、漢包、漢紙、漢牆等多個應用產品,還迎來了業績上的跨越式增長。漢能正以一己之力帶動了國內薄膜太陽能產業發展,使中國薄膜太陽能產業實現了真正的全球領先,開創了移動能源的全新藍海市場,同時帶動了國家對這個行業的認知和支持。

目前,薄膜太陽能已經上升為國家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5年以來,國務院、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先後發佈35個文件,將薄膜太陽能技術及相關應用列入了國家重點鼓勵和支持的技術和產業目錄。今年4月,工信部、國家能源局等六部委在《智慧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更明確指出,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提升太陽能產業智能製造水平;鼓勵特色行業智能太陽能應用,促進我國太陽能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清潔能源的應用不僅對環保有著重要意義,更是能源戰略的問題,所以歷來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漢能的成長與國家命運、中國能源戰略緊緊相連。在漢能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了國家在立法、政策、補貼上予以的大力支持,也看到了一個與國家同呼吸、與新時代共命運的優質企業的成長曆程。

"漢能,因祖國強大而強大。"這是漢能最深切的感悟,也是這個感恩節最真誠的表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