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送魚不如授漁,莫讓“暖心工程”變成“面子工程”

臨近年關,送魚不如授漁,莫讓“暖心工程”變成“面子工程”

臨近年關,各單位都在開展“走基層”“送溫暖”等一系列慰問幫扶活動。在嚴寒中,這些“走親訪友”式的溫暖愛心,好比一股股暖流,溫暖著受助對象的心窩。

當前不少單位送溫暖內容幾乎形成了統一模式,不論對哪類人,都是米麵油幾樣食品或是慰問金,千篇一律,一年復一年,每年都一樣。

實質上,送溫暖是因為有些人,有些群體,或許還吃不好,穿不暖,住不安,他們需要的東西可能不一樣。送溫暖重在雪中送碳,重在送到心坎,比如失業久了人需要一個就業機會,尋醫無門的人需要一個就診信息,兒女不孝的人需要一次對子女的幫教機會,如此等等。若對各類群眾一同視之,也就使送溫暖變得流於形式,失去了意義。在這方面就需要把握困難群眾的需求,匯聚政府、工會、愛心企業、社會機構等各方資源,為不同的人提供生活困難補助、特殊困難補助、健康體檢、維權服務等多元化、有針對性的服務,真正把溫暖就送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送溫暖”活動要常態化、經常化和日常化,要有針對性。對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藥方”,或給財物、或找出路、或安慰心靈,平時要過問,要上心,要加強聯繫,有什麼困難及時解決,真正走進群眾心裡,將送溫暖落到實處。

“送溫暖”是黨和政府關心困難群眾、切實解決困難群眾實際問題的實際行動。只有杜絕“千篇一律”,有針對性的把“暖意”送到不同人的心坎上,這樣的溫暖才是最“走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