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除夜》

宋代 戴復古

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筵開聽頌椒。

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帶虎頭帽的小孩兒(圖片 | 王立力拍攝)

在中國人的心中, 農曆新年可以說是最隆重的節日了,沒有之一。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提到節日,總會有各種關於食物、親人的記憶湧上心頭。

從臘八開始,關於年節的美食盛宴就開始了。歷代詩詞中對此多有記載。

別急,臘八過了就是年

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說文解字》中記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信徒以虔誠之心將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佛成道節”與“臘日”融合,方成今天的“臘八節”。

《祀記·郊特性》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有合聚萬物、調和千靈的寓意,為了給全家人做出一碗好粥,家中主婦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燉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做法都不同,講究的人家會在白米中摻入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等不下二十種食材,做成臘八粥。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臘八粥(圖片 | 搜狗圖片)

古時臘八節都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臘節》魏收(北齊)

這首詩就描寫了在寒冷的冬日,人們在桌上擺上酒肉,祭祀神明,感謝諸神保佑,抒發心中對神明的敬畏之情。

到了清朝,對於臘八節的重視更是達到了頂峰。清朝道光皇帝還曾在詩中描寫臘八節的的盛景。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臘八粥》

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門用來熬製臘八粥。

清朝夏仁虎有詩《臘八》就記載了此事: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對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古時人們到寺廟喝粥是為了溫飽,到如今已經演變成祈福納祥了。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雍和宮臘八節施粥場景(圖片丨 新浪微博@中國西藏網圖片頻道)

別讓灶王爺打你小報告

臘八節之後,就到小年了。小年是中國傳統節日,但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所以各地過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中國民間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過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討生活的人家過的則是臘月二十五。如果把春節比作一出大戲的話,小年就是這部戲的序曲,它是中國整個農曆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

在小年這一天最為重要的事項非“拜灶君”莫屬。灶君神像一般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上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配以"灶王奶奶"。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灶王爺神像(圖片 | 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傳說臘月二十三日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實情,因此每家每戶都要擺上供品來祭灶君上天,故稱"祭灶節"。而在祭灶君時,許多地方都會用麥芽製作的糖瓜為供品,這是為了用甜甜的糖瓜,糊住灶王爺的嘴。當他嚐到糖瓜的甜味時,就要多為這家說點好話,如果他想打小報告說壞話時,糖瓜就會牢牢黏住他的嘴,讓他張不開口。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各種各樣的糖瓜(圖片 | 新浪旅遊)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各種各樣的糖瓜(圖片 | 新浪旅遊)

祭灶在中國起源甚早。

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記載:

“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晉葛洪《抱朴子·微旨》: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北宋范成大也有詩云: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便可以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了,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到了年三十夜的時候,還要將新購來的灶君神像再重新貼到灶臺上,寓意是再把灶君接回家來。

送過灶王爺,離春節就只剩下六七天了的時間了,過年的準備工作更加熱火朝天。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大年三十,是中國農曆的最後一天,這天晚上就是“除夕夜”。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除夕”由此而來。

春節時,各家各戶多會買“福”字,貼"福"字,這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根據《夢粱錄》記載:

"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拜祖宗。"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年集上買年畫、對聯(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貼福字在中國也有許多講究:大門上的福字一定要正貼,意為"開門迎福"。"福"字的偏旁"礻"有祈神的意思,而"畐"可拆分為"一""口""田",即一個家裡的每個人都有飯吃、有工作做、有學可上,就是福。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春節福字(圖片 | 履齋書法作品)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貼完福字之後,人們還要貼上春聯,在上面寫上對新一年的祝福。

春聯,起源於桃符,又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

"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色彩是紅底黑字,醒目又喜慶;春聯的內容對仗工整又極富寓意,如:四季平安黃犬譽,九州錦繡玉龍飛;大聖除妖天佛路,天蓬值歲兆豐年。春聯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貼年畫、對聯(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中國不論是哪一個節日,都離不開各種美食。

貼完福字、對聯,就該準備做年夜飯了。一個人,無論走過多少地方,吃過了多少美味,只有故鄉的味道記憶最深刻。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也有許多講究。吃魚代表“年年有餘”;湯圓代表“團團圓圓”;餃子代表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也因為狀似元寶,象徵“財源滾滾”;雞代表“富貴吉祥”;火鍋代表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年夜飯吃的食物種類實在是太多了,但無論吃的是什麼總離不開一個主題,那就是祈求來年吉祥順利。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紅樓夢》中的過年家宴(圖片 丨 戴敦邦新繪全本紅樓夢)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年夜飯(圖片 | 作者拍攝)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年夜飯(圖片 | 朋友友情提供)

吃過年夜飯之後,家人就圍坐在一起守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又稱照虛耗、熬年。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所以在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寫"守歲"的詩: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貞觀年間,國力強盛,國家繁榮。除夕守歲時出現了皇宮裡外共迎新年、辭舊歲的繁華景象,唐太宗為此作下此詩。

大詩人蘇軾也曾寫下《守歲》的名句: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除夕夜放煙火(圖片 | Pixabay)

從古詩詞與傳統美食看春節期間的年俗

除夕夜放煙火(圖片 | Pixabay)

新年將至,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希望你在年關將近的時候,能夠有時間停下來,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吃些美食,與家人一起過個團圓年。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