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禮記·昏義》雲:“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功,絲麻也”,舊時曰“女紅”,俗稱針線活。

男耕女織生產模式下,上到大家閨秀,下到小家碧玉,皆從小隨女性長輩習女紅,親手縫製出閣時陪嫁的床品、衣褲、鞋襪。相夫教子的婚後歲月,製衣做鞋幾乎成了女人的全部日常。

《遊子吟》中就直觀、細膩地寫照了這一場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87版紅樓夢中做針線活的場景與針線工具(圖片 | 視頻截圖)

女紅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如此地不可或缺,所以用以儲放針頭線腦的女紅盒便顯得頗為重要,它雖不起眼,確是女子“十里紅妝”中的必備物什。

穿針引線憶前塵——女紅盒史話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懂得磨製堅固且中空的獸骨來收納針線了。

青銅文化鼎盛的夏、商、週三代,鑄銅術可鑄造重如九鼎的皇朝禮器,也可鍛造小巧的針筒、線盒。雲南戰國古墓群中曾出土針線盒三件,平凡的貯線用具留住了古滇國工藝的精華。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江蘇金壇三星堆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鹿骨針筒現藏於金壇市博物館(圖片 | 民族服飾博物館)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李家山古墓群出土五立牛線盒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圖片 | 民族服飾博物館)

秦漢時期,政治大一統推動經濟迅猛發展,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海量絲織品證實了當時刺繡技術的爐火純青,所用工具之發達也不言而喻。

下圖為發掘於河西走廊的東漢織錦針黹盒,蓋、盒完整,外裹赭、白二色雲氣紋經錦,內盛齊備木錠、繞板、針筒、繡品。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甘肅武威磨咀子東漢墓群出土的織錦針黹盒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圖片 | 搜狐)

魏晉隋唐時期絲綢之路暢通,遊牧民族腰佩的蹀躞帶被尚武又豪邁唐人的奉為時尚,針筒在規範的“蹀躞七事”中是必不可少的。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遼景宗皇帝孫女陳國公主墓中出土的鏨花金針筒(圖片 | 民族服飾博物館)

清代時期,廣州是海禁政策中唯一開放的貿易大港,在該地所流傳的、使用的器物受到海外風格的影響。這種西風東漸持續到民國,從流傳和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到外來文化對尋常百姓審美的深刻影響。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廣州製作黑漆描金人物針線盒 (圖片 | 中國絲綢博物館官網)

十里紅妝不離你——女紅盒藝話

不同地域、時代、民族的女紅盒形制、材質大相徑庭,名稱也多種多樣,有針筒、針衣、荷包、針線笸籮、針線盒、針線桶等。

膠東沿海,一種用紙漿製作的的脫胎圓盒收納織補工具,也充當生活擺設,名作“紙鬥”,常裝飾剪紙或彩繪圖案,是姑娘陪嫁必備。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紙鬥(圖片 | 搜狐)

盛行“十里紅妝”的寧、紹地區,朱漆修飾的元寶狀針線桶容納熨斗、針夾(拔針工具)、練柱(棒槌)、針盒、繞線板、苧絲架等用具多達數十件,色彩,形制照顧使用性能,集中雕刻、髹漆藝術,寄寓吉祥祝福。

南方產竹,居民就地取材製作笸籮。或以竹條編制,或借用竹子天然形狀上下封口。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清代竹編堆漆描金麒麟送子紋針線盒 (圖片 | 網易青年時報)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清代竹雕留青竹林七賢紋針筒(圖片 | 雅昌)

少數民族地區,便攜式針線盒比較常見。東北的達斡爾、鄂倫春等狩獵民族的樺樹皮針線盒質地柔軟、輕便防水。藏民信奉銀能保佑平安,喜佩戴鑲珠嵌寶的銀質針線筒,標誌勤勞聰慧與豐衣足食。類似的器皿在白族稱針線掛,漢族也留存不少,常用作壓襟。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白族銀針線掛(圖片 | 搜狐)

小盒猶納大世界——女紅盒細話

別看女紅盒小小一個,但卻可以將所有做女紅所用到的工具統統納入。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女紅用具,還有一部分崇尚簡約、樸素之美的輔助器物,也在勞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線底

今稱“繞線板”,用於分色纏線。做活時根據花色需要從中隨手取線。常見的有元寶、如意、幾何狀。意含“吉祥聚財”、“稱心如意”。花鳥魚蟲、“笏板”諸紋樣,寓意生生不息、高官厚祿、吉慶有餘。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花草紋繞線版 (圖片 | 鄉土寧海)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花草紋繞線版 (圖片 | 鄉土寧海)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格式繞線版 (圖片 | 鄉土寧海)

▼ 針拔

形如鳳凰或燕子,納鞋底時底下用頂針頂,上頭用針拔拔,一頂一拔正反穿梭。具有一定藝術美感的針拔還能在工作之餘產生其他樂趣。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 織帶機

根據袋子寬度決定經線多少,經線一端固定手上,一端固定腰上,穿過織帶架被分為上下兩層,方便用梭子織緯線。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織帶機 (圖片 | 騰訊)

▼ 壓繃石

繡花時用石頭重量將繡架上的繃布拉緊,常見的壓繃石為長方形、扇形、葉形三種形狀。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壓繃石(圖片 | 紅動中國)

一帶一路牽古今——女紅盒今話

工業信息時代,慢工出細活的女紅被慢慢淡忘,女紅盒也隨技藝的消逝而成為文化遺產。想要獲得涅槃重生,堅守傳統時更要注重這些文化遺產符號的當代價值。

21世紀,不斷有人滿懷責任心,憑藉精湛的手工技藝還原、創作女工盒內外的大千世界,重拾失落已久的溫馨記憶。故宮博物院爆款《嬤嬤針線盒》,融合清宮文化、卡通動漫、文創開發,即傳統女紅盒在文創、商業領域的巧妙植入,妝點了都市現代生活,更蘊藏了人們心底溫暖的母性溫度和溫柔的女性味道,呼喚著時人不斷髮掘、保存、愛護文化遺產的內涵。

針線盒我們都不陌生,但純金的、雕漆的、畫瓷的你恐怕沒見過吧?

故宮文創嬤嬤針線盒(圖片 | 搜狐網)

參考文獻:

謝菲,賀陽. 中國傳統儲針容器演變研究[J] ,設計,2017年1月.


END

傳統活兒讓傳統活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