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仍不改憂國憂民的本色

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仍不改憂國憂民的本色


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仍不改憂國憂民的本色


最早知道範仲淹,應該是上中學時,老師要求背誦他的《岳陽樓記》。全文三百六十字的《岳陽樓記》,文情並茂,氣勢磅礴,讀之感人肺腑,誦之興奮莫名。其中許多警句已成為流傳至今的處世格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尤其結尾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讓人感慨萬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高祖範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今浙江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江蘇蘇州)。 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北宋建國後,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十九日,范仲淹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家庭裡。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父親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今山東淄博)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數年忍飢挨餓的寒窗生涯後,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了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鑑於已有朝廷俸祿,范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便歸宗複姓,恢復范仲淹之名。刻苦學習、逆境成才的經歷,正是范仲淹能成為剛直不阿、體恤民情、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這樣的人才能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嘆。

范仲淹不但政績卓著,而且文學成就突出,出自《岳陽樓記》的一句千古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僅揭示了《岳陽樓記》的主題,還抒發了范仲淹偉大的愛國情懷。他的思想和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滷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人民苦難深重。於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天聖三年(公元1024年),張綸奏明朝廷,宋仁宗調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天聖四年(公元1026)八月,範母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工程由張綸主持完成。

天聖五年(公元1027),范仲淹為母守喪,居應天府。時晏殊為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應天府,聞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便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范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渙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

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宰相王曾對萬言書極為讚賞,時晏殊在樞府,王曾便極力推舉范仲淹,晏殊遂面聖陳述范仲淹既往政績。十二月,宋仁宗徵召范仲淹入京,任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宋仁宗十九歲,章獻劉太后(宋真宗的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上疏奏報內廷,沒有獲得答覆。范仲淹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仁宗。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仲淹據理力爭,並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范仲淹請求離京為官,被任為河中府通判;次年,調任陳州通判。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此期間,他也多次上疏議政。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范仲淹針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並多次上書陳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認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范仲淹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其一片忠心打動了宋仁宗。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時群臣多議太后垂簾時為政之失,范仲淹卻認為太后雖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掩飾太后過失,成全其美德。仁宗採納,詔令朝廷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后之事。仁宗因劉太后新亡,欲立楊太妃為皇太后,參與軍國大事。范仲淹認為頻立太后,有皇帝不能親政之嫌。仁宗採納,罷黜太后冊名,但稱謂不改。

當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范仲淹便質問仁宗:“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