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電商殺向新零售:跑得通的模式、越不過的隱憂

市場對二手車電商盈利能力尚不確定。在經歷了速度與陷阱之後,不斷調整的新場景,能否給這些萬億市場的長跑玩家們帶來新機會?

本文共計4353字,閱讀時間7分鐘。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原創


二手車電商殺向新零售:跑得通的模式、越不過的隱憂


10月16日,旗下擁有瓜子二手車及毛豆新車的車好多集團,宣佈完成41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

和印象中的二手車電商瘋狂“燒錢”營銷不同,這一次,車好多要將融資重點用於佈局線下新零售,開設瓜子二手車嚴選直賣店和毛豆新車店。

落地新零售,瓜子不是個例。二手車電商們,在經歷了跑馬圈地和廣告大戰後,紛紛調整自有業務,將戰火蔓延到了新零售、新金融場景。與此同時,還盯上了具備相當盈利能力的二手車金融業務。

動作頻頻,是為破局。

連日來,二手車電商市場“噩耗不斷”。上市後遭遇破發的易鑫,被爆出失掉了京東流量入口,汽車平臺交易業務再萎縮;從事二手車金融業務的汽車金融平臺燦谷,IPO前夜下調募資規模,也難逃破發命運;優信自上市第四日收盤跌破九美元的發行價後,近兩月的股價徘徊在6.5美元左右。

股價低迷,源於市場對二手車電商盈利能力的不確定。在經歷了速度與陷阱之後,不斷調整的新場景,能否給這些萬億市場的長跑玩家們帶來新機會?

外患

燒錢大戰沒有贏家

市場之初,二手車電商們憑藉線上平臺的輕資產化,用“互聯網速度”快速成長。而“互聯網速度”,自然也帶來了互聯網公司的問題,“燒錢”、“虧損”尤為嚴重。

電商們“燒錢”營銷,從2015年起,這把火越燒越大,鋪天蓋地的廣告戰即是明證。

據艾瑞市場諮詢的數據顯示,2015年,二手車電商廣告投放總額超過8億元,2016年達到12億元。

2017年起,電商們出手更加大方,瓜子的廣告營銷費就為10億元;人人車CEO李健在拿到融資第一時間,表示要砸10億的廣告,優信廣告營銷費更是超出當年營收,豪擲22.03億元。


二手車電商殺向新零售:跑得通的模式、越不過的隱憂

人人車重金髮力廣告

大筆投資,不單是“花錢買吆喝”,不僅為了打響品牌,更是要在有限的時間、資源範圍內儘快提高市場佔有率,當達到市場規模後,才有望盈利。

“整個二手車電商市場的交易量,很大程度上會受廣告投入的影響,以去年的人人車為例,沒拿到滴滴投資前,維持不了高額的廣告營銷費,交易量明顯下降了,拿到融資,廣告投放後,交易量馬上就起來了”,一位業內人士對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透露。

錢還花在了補貼上。

今年9月,人人車推出的二手車嚴選商城,最高補貼6萬,佔到車輛價格的近五分之一,最少也為幾千元,補貼覆蓋的車輛超1700臺,僅人人車一家本次的活動,資金就超千萬。


二手車電商殺向新零售:跑得通的模式、越不過的隱憂

然而,這場“燒錢”大戰中,似乎沒有贏家。華創證券在其研報中就指出,在野蠻的爭搶流量的過程中,二手車電商們的渠道利潤被嚴重壓低。

以優信為例,其招股書顯示,自2011年成立以來,優信並無盈利。而且運營產生負面現金流,未來可能會繼續。2017年、2016年淨虧損分別為27.48億元、13.92億元。

車置寶創始人兼CEO黃樂也曾表示:“在難以穩定盈利的局面下,‘融資快、燒錢更快’的模式不會持久。”

內憂

車源人才跟不上,模式存疑

就算錢跟得上,車源和人才未必跟得上。

直營平臺動了既得利益者——傳統二手車商的蛋糕。

《汽車金融行業研究》顯示,二手車商們一般出身於4S店銷售、維修⼯、黃⽜,用人脈拿車,一次用自有資金購置車輛5-10輛二手車,雖然規模不大,但由於市場上沒有大規模的二手車經銷商集團,因此小作坊式的二手車商數量眾多,手握絕對數量的車源。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佈的2017年2月二手車交易數據,二手車電商平臺當月成交量,佔二手車總成交量的1.28%。這意味著,每賣出去100輛二手車,只有一輛是通過線上平臺買出。

這些深扎行業多年的二手車商還擁有絕對的定價權,他們足夠“團結”,各家的定價似乎通過氣,報價幾乎一致。知乎上一位網友曾表示,在花鄉看車,10年車齡的騏達,報價無一例外是5.6萬元。

但車況如何,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業內人士對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表示,二手車商里程造假是常態,甚至還拿事故車改裝以次充好。直營平臺大數據定價、C2C銷售這一套,自然讓他們感到威脅。

多家平臺表示,二手車商冒充個人買車,再找下家賣出的情況普遍存在,此舉意在爭奪平臺的車源。“好車如果都被收走,這筆生意也就做不起來。”

平臺頭疼的還有,如果黃牛二手車商一時找不到下家,二手車辦不了過戶上牌,就會給賣家和平臺帶來麻煩。

因此,平臺一旦發現是二手車商在收車,就“如臨大敵”。

另一方面,家賊難防。專門為二手車商提供金融服務的艾卡二手車CEO馬月嬋表示,一些平臺的銷售人員會私底下將車源推薦給二手車商,拿介紹費,這也是行業屢禁不止的公開秘密。

在此背景下,一些平臺只能拿到滯銷、庫存車。

求生

電商投過億元轉做“新零售”

目前,二手車交易的車源端和買家端,電商們都有服務商家的2B和針對“散客”2C兩種選擇。

模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尚未有一種模式被市場證明具備可持續、大空間的盈利能力。而在二手車電商恐難長久的質疑中,主打“去中間商”,直接連接二手車買賣雙方的C2C首當其衝。

“可能2018年之後,二手車直賣模式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今後二手車江湖再無直賣。” 天天拍車COO張延偉曾公開看衰二手車直賣。

張延偉的“引戰”,帶出業界不少電商接連表態。讓主打“去中間商”的人人車、瓜子二手車等直賣平臺成了“眾矢之的”。

電商間的口水戰,一則是“搭順風車”的營銷手段,同時也體現出業界對C2C模式的質疑。

不同於新車,二手車的核心特點是一車一況,同時,在我國二手車市場,高端車多由4S店等渠道回收,線上平臺主攻中低端車,因此,顧客價格敏感度高。

雖說直賣平臺紛紛效仿美國“先驅”CarMax,積累大數據,用快速定價模型定價,但目前中國二手車數據收集還是初步階段,無法與運營了20多年、從線下實體店起家的CarMax相比。

某二手車大平臺工作人員也表示:“現階段,二手車車況數據收集最全面的,是從公司的自有新車銷售平臺賣出的車,可以從新車起收集全部數據。而C端客戶提供的二手車,還需要依賴定價人員用模型結合自身經驗打分。”

純線上化的運營,解決不了用戶不信任感。常有媒體爆出,平臺欺瞞客戶賣事故車的新聞。

“不親眼看到這臺車,單是根據平臺的建議價,很難說值不值,而且對車況也不放心,萬一買到事故車呢?還得親自去看”,一家直賣平臺用戶抱怨。

雖說平臺提供1對1帶看服務,但買家看車效率更是痛點。該用戶說:“平臺上的車,可能一臺在朝陽,一臺在海淀,看車效率太低,不像在花鄉,一次看個夠”。

現在的二手車市場還是賣家主導的市場,但放在線上平臺的車,需要重複接待,被反覆砍價,體驗也不好,賣家心累。

如此一來,二手車市場獲客成本高,效率又低,單純依靠撮合交易獲得的佣金收入難以實現盈利。

電商們開始意識到,這場戰爭打到現在,大家開始拼週轉效率和盈利能力。因此,一些電商斥巨資開設線下門店,貼上“新零售”標籤。

例如以瓜子二手車、人人車為代表的線上玩家,從今年起,資產從輕轉重,佈局線下門店。人人車於今年起宣佈開設線下嚴選商城,截至九月底嚴選商城數據顯示,展售嚴選車輛為2000臺。

二手車電商殺向新零售:跑得通的模式、越不過的隱憂

“新零售”在於,利用既有大數據資源,選出平臺上車況較好、週轉效率高的二手車;利用算法,預測這臺車放在哪家門店賣得最快,調配到這家店銷售。

消費者能一次多看幾臺車;賣家被承諾保賣,不需要接待看車人,也更省心。不過,雖說能提高運營效率,但投入巨大,這筆“新零售”的生意能掙錢嗎?

趨勢

做零售,也是做金融

新零售+新金融,這樣的模式理論上跑得通。

某二手車大平臺工作人員解釋了背後邏輯:車源是核心資源,平臺承諾保賣,還會提供檢測整備(即二手車銷售前的清理、維修等工作)服務,賣家省心還有機會賣上好價錢,平臺更容易拿到好車;對買家來說,經過整備的車“賣相”更好,往往願意提高預算買個更貴的,平臺拿的佣金也更多。

更重要的是,開設的門店兼具多種功能,意在構建線上獲客、線下銷售、消費分期、維修保養的一整條產業鏈。

她表示,線下撮合交易是為金融服務和維修保養導流客戶,這兩項業務的盈利能力遠高於佣金收入。

“電商們開設的門店雖然大,但一般不在市中心,且基本開在二三線、甚至三線開外的城市,所以房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貴,只要保證車輛週轉效率,是有望盈利的”,一位同樣開設了線下門店的汽車金融從業者對記者表示。

用自有流量做金融,電商們也是看好了汽車金融的市場潛力。

根據華興資本逐鹿X發佈的《汽車金融行業研究》,2014年汽車⾦融體量為6000億,2020年汽車⾦融體量預計為3-4萬億。

市場也驗證出此類趨勢。根據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汽車金融市場中零售貸款的佔比不斷提升,到2016年已經超過了80%,相比於經銷商貸款而言,汽車消費金融的利率和收益率更高。

“二手車電商的初衷不一定想做這一塊,但是最後發現可能只有在汽車金融這個維度能見到收入,特別是2C的消費分期。大部分電商現在應該還在投入期,很難去盈利,但是汽車金融起碼能讓大家看到收入的可能性。”第1車貸CEO郭超曾表示。

預測

服務能力也能決定成敗

C2C模式壓力太大,不少電商選擇抱住B端“大腿”。

之前“炮轟”C2C模式的天天派車,是C2B模式,從個人車主處獲得車源信息,通過競價拍賣的方式將車輛拍賣給車商;做B2B模式的有車易拍等,通過從4S店等處拿車源信息撮合交易賣給二手車商。

C2B和B2B賺的都是中介費和檢測費。

而做B2C模式的有優信等,通過平臺把車商的車賣給消費者,這種模式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向車商收取推廣費用和交易服務費用;美國最大的二手車交易平臺CarMax也採用這種方式。

泰合資本董事楊佳樂認為,C2C、C2B、B2C三種模式都很有價值,因為他們都關注到了二手車產業鏈必備的價值貢獻,即車源尋找、買家尋找、庫存管理,三種商業模式做的是優化運營效率,做提升或者賦能。

多位投資人表示,2B的優勢在於,與車商合作,既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獲客成本,也能保證車源的穩定。

不過中美兩國的二手車市場差別巨大,“美國模式”未必能跑通。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分析,中國二手車的業態與美國相比有很多不同:美國有很專業的二手車拍賣公司。中國以前是黃牛,現在正在向二手車平臺電商演化。B2B平臺要自己收車、自己構建產業鏈,對創業者的挑戰巨大。


二手車電商殺向新零售:跑得通的模式、越不過的隱憂

“C2C市場份額不會很大,佔到10%—20%的交易量就到頂了。當然隨著市場規模做大,機會還是很多。”曾參與投資C2C平臺人人車的執一資本副總裁謝晨星分析。

模式各有利弊,投資人們在判斷公司成敗時,將目光放在了公司對買賣雙方的服務能力。

楊佳樂認為滿足買賣雙方的需求,是一家公司能否具備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

他認為在二手車這個交易場景裡,買家的要求有四點:“多、快、好、省”,即選擇多,交易快,車況好,價錢省。而賣家的訴求就是“快和省”。滿足全人群買賣雙方需求並不現實,電商們要考慮的是,怎樣劃分目標人群,提升交易效率。

主導投資優信二手車的劉二海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制勝關鍵在於消費者能買到合適的車,同時,能夠提升交易效率。

“二手車交易原先散落在線下各處,逐漸過渡到線上,車源未來還會發生變化,誰抓住這門生意核心要素的變化,誰就會有所作為”,劉二海說。

電商之爭從來不只是模式之爭,也是運營、服務之爭 ,二手車行業也不例外。

這對於開始大規模佈局線下的電商玩家們來說並不容易,以互聯網模式起家的直營平臺,是否具備線下運營能力,也是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