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荊州博物館鎮館青銅尊出土經過

在好多人印象中,中國早期夏商周“三代文化”,似乎都集中於河南、陝西等北方地區,特別是商朝,一說起就會想到安陽殷墟,而不會是南方,似乎先秦時的南方是蠻荒之地。早先文博界甚至有一種說法,“商文化不過江”。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江陵老城)

但是到1970年代,隨著大量考古新發現的誕生,早期中國南方的“蠻荒”印象被徹底改變,南方也有商文化,也有商朝青銅器成了事實,一點不比中原地區落後。到了1990年代,“商朝文化不過江”一說已成老黃曆。

特別是1989年9月20日,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鄉農民取土時,刨出了商朝青銅器,一舉發現一座迄今最大的商朝大墓後,大家對長江流域文化刮目相看。出土的大量精美商朝青銅器和其他陪葬品,足以證明長江流域存在發達的殷商文明,而不是侷限中原和北方地區。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伏鳥雙尾虎,大洋洲出土)

1992年11日,長江流域再次發現重要商朝青銅器,湖北江陵縣又出土商朝早期青銅尊,距離今天3000多年。

有趣的是,這次也是農民取土時挖出來。

具體日期當事人記不清了,反正是1992年11月下旬的一天傍晚,江陵縣岑河鎮陳龍村一農民在廟興磚瓦廠取土,意外挖出了兩件大型青銅尊。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消息傳出以後,荊州博物館的專家前去了解情況,希望徵集這文物。

“地下文物都是國家所有”,湖北農民覺悟不錯,將青銅尊交給了國家,並對博物館專家講了具體的出土地點。博物館給農民多少錢,就不得而知了,估計不會多。

依農民說法,荊州博物館考古人員對出土銅尊的地點進行了實地清理,希望有更多的發現。但沒有再發現青銅器,倒是發現了同時期的另一處遺址。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青銅壘,與本文無涉)

這說明,青銅器在湖北境內出土,並不是偶然事情,而且有歷史背景的。

不久,在同一地方又徵集到1件形制與青銅尊相同的銅尊。聯想到曾在不遠的沙市出土過一件商朝青銅壘,這顯示當年的湖北沙市至岑河一帶,曾是商人的活動區,並在此開創了青銅文化。

三件青銅尊二大一小,如今已成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與後世的荊楚文物交相輝映。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大尊(見上圖)通高63.5釐米,重31.3公斤;

小尊口徑46.2釐米、腹徑34.5釐米、底徑27.5釐米、圈足高15.3釐米、壁厚0.2-0.5釐米、通高46.2釐米,重16.5公斤。

據博物館資料,青銅尊的體積較大,在商朝青銅器中較為少見,而且有顯著的南方特點。形制基本相同,均為大口,沿面下折,方唇,束頸,呈喇叭狀;廣折肩,斜直腹下壁微內收,微圜底,高圈足,足壁微外鼓。

頸根部飾3周規則的凸弦紋,府腹、圈足等部位以雲雷紋襯底。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肩部澆鑄三鳥三犧首。鳥身向外,作伏臥狀,大頭,長嘴,勾喙,尾上翹,呈站立狀。犧首正中有一長角,鼻口清晰。

在鳥與犧之間,飾三組相對的夔紋圖案。腹、圈足部各起三道扉稜,扉稜間各飾一組饕餮紋。

饕餮紋由兩條夔龍構成,尾由上向下捲曲。

諸紋飾多采用浮雕式,使動物的形態得到充分地展現。

鳥與犧首的比例搭配和諧,形象生動,紋飾粗細勻稱,局部裝飾浮雕式的饕餮紋,匠心獨運。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鳥尊,山西博物館藏品)

圈足的三道扉稜上各有一鏤孔。二件大尊的鏤孔為長方形,一件小尊的鏤孔為“十”字形。

這麼精美的青銅器,工藝難度很大,是怎麼造出來的?

分析發現,採取模、範合鑄。器內及圈足底部殘留鑄模的紅色泥芯,器外壁以扉稜為中心線,有多範合鑄的接縫,並遺存多道範線。

而銅尊上的夔龍紋、腹部及圈足上的饕餮紋,風格粗獷,夔龍尾由上向下卷,器物底部少飾地紋,具有商朝早期偏晚的待徵,成為推斷三尊製作年代的一大依據。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青銅器上的夔龍紋)

圈足上的三個鏤孔為模與範的定位銷孔,用以控制器底壁的厚度。獸首保存完整,可能與器身分別鑄造即先鑄獸首,後將獸首嵌入所在部位的器身模內,然後再澆鑄成器。

另外,尊足底部見有凸起的銅瘤,應是當時的澆口部位。

由此看來,鑄造時是尊口朝下,倒立澆鑄而成的。

與墓中隨葬出土不同,這三件尊是窖藏出土。

器物周身的紋飾均未經打磨、修整,圈足澆口的銅瘤和器內泥芯尚存。這說明,它們是沒有使用過,鑄好便埋到了地下。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經調查瞭解到,兩件銅尊出土於磚瓦廠的一個橢圓形土坑內。土坑之上為淡紅色泥土層,銅尊所處的地層為灰黃色的泥沙層,下面為較純的淤沙層。

土坑南北長1.6米、東西寬1米、深0.5米。銅尊出土的地層距地表,約2米深。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江西大洋洲出土)

出土時,兩件銅尊口口相對,呈南北向平臥放置。大尊在北,小尊在南。器內空間積澱了半下黃色淤泥。

銅尊周圍未見任何遺蹟和遺物。在距器物出土地南邊幾十米處,與器物坑同原始地面,有一大片青灰泥。從取土坑壁看,青灰泥底部為圜底狀,似為當初的水塘。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士坑周圍的地面環境,既高又平坦,系長江河床的淤積層。出土銅尊的地域大部分,後來都挖成魚塘。

在距銅尊出土地點東南約300米處的魚塘底部和坑壁上,發現有成片的紅燒士。文化層中,可隨手採集到鼎、鬲、罐之類的商朝陶片。

最值得注意的是,還發現了銅器殘片和少量銅渣,說明——這裡曾是商朝時期一處青銅鑄造遺址。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青銅器考古現場,情景再現)

為什麼鑄造好的銅器沒有使用,而是埋到地下窖藏起來?真相成謎。

但根據就在江湖邊的情況,很可能迷信的商朝人鑄之作為日後祭祀河神用器,不知道什麼原因,埋下後一直沒有使用,直至被現代農民給挖出來。

還有一種可能也不能排除,是直接當祭祀用品埋到地下的。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江南農民刨出青銅器改寫歷史 長江流域文化發達不輸別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