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在」偉大的社交實驗,正撕開創業 "新口子

當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忘記你時,你就死了——《西部世界》。

子彈短信最害怕的不是用戶量的下墜,也不是口誅筆伐的看衰聲,而是有一天沒有人再談論它。

用戶量斷崖式下跌後,子彈短信仍然孜孜不倦地更新,不久前還大張旗鼓引入支付寶支付,實際意義有多大不得而知,但總歸還能撈一點關注。

不過,對喜歡看熱鬧的吃瓜群眾而言,社交媒體的新晉創業者不只有子彈短信吊著一口氣,下半年以來這個行當似乎又有了鬆動跡象, "新一代反常規社交媒體軟件" Ta在試圖用算法搞出所謂"一人千面",用算法對相同興趣愛好的人進行匹配,還鬧出了不少動靜。

「Ta在」邀請你參加一個偉大的社會實驗,為找回失去的自我,開啟一場社交實驗。

2011年,由幾名數學家和硅谷互聯網名企背景技術工程師組成的團隊,開始研發一套符合未來社交趨勢的智能算法。3年後,算法在實驗室中得以驗證其可行性。2018年6月,他們在上海成立公司。今天,以前述算法為核心的智能社交媒體產品「Ta在」已在國內各大應用平臺上線。

與其說這是一款產品,不如說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社交實驗。

第一款基於群體智能算法的社交媒體產品,「Ta在」不給用戶設限,系統沒有社交關係鏈,沒有標籤和用戶層級高低,推崇自在表達和"完整感"——一個人的千副面孔萬種興趣,都能在這個平臺上共存。

「Ta在」智能算法動態地把共同價值、興趣、審美的人連接在一起,結合每一個個體的智慧,來探索人的知識和能力邊界。同時,算法會像AI一樣通過自我學習不斷進化。

研發算法的工程師稱,它的未來無法預測,可能會讓用戶提前走進《黑客帝國》。

零點調查《中國00後群體研究分析》中提到,95後、00後才是真正的"移動的一代"(mobile generation)。

這幫"小孩兒"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早,平均已經到了6歲半,每天上網時間高達1.6小時。1995-2010出生的,已經全部掛在網上了。喜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等主要知識付費平臺上,92年以上職場人士佔據近6成至8成。

如何留住這些新新人類的,讓他們自在表達,成為社交新產品需要重點關注把握的問題。

例如,在內容分享上,Ta的主界面提供了3種方式,"Ta在",用戶分享內容,特殊的無標籤算法推送內容;"我趣",提高推薦的精準度,得出更為精準的推進結果;"合拍",進一步提升精準度,通過用戶行為分析得出與之最"合拍"的用戶。如圖:

最近新上線的Ta在APP就自稱"新一代反常規社交媒體軟件",不再給各類人貼上社交的標籤進行匹配,而試圖用算法搞出所謂"一人千面"。例如,在內容分享上,Ta的主界面提供了2種方式,「Ta在」,用戶分享內容,特殊的無標籤算法推送內容; "合拍",進一步提升精準度,通過用戶行為分析得出與之最"合拍"的用戶。如圖:

「Ta在」偉大的社交實驗,正撕開創業

對社交默認的方式進行改變,這種玩法或許打開了切入市場的新思路,但基礎層面的改變相應地難度也會更高。

「Ta在」本質上就是通過算法創新來拓展社交方式,這是新晉創業者可選的路徑,大佬級企業與創業企業之間,最為平等的是平均的智力資源,小公司的算法創新不一定就比大公司差,這在金融科技創業浪潮上已經表現出來。

而「Ta在」的一些社交媒體做法理念,都需要算法的支撐。

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1.0時代已經出現了信息過載,一方面信息太多,另一方面信息不匹配,"我關注的人發的東西並不都是我想看的"現象已經十分明顯,朋友圈影響力日益下滑,微博商業化越來越嚴重,不論是發出內容的,還是接收內容的,社交雙方其實並不滿意。

以此為背景,「Ta在」打的旗號,就是讓信息過剩時代社交過程中的內容分享、人群聚類更加準確。在實際操作時,"Ta在"、"合拍",表現出越來越深度的匹配,此外,Ta在給了每個分享的內容用七種顏色的"鑽石"進行標記,暖色偏大眾,冷色偏小眾。如圖:

「Ta在」偉大的社交實驗,正撕開創業

不同於Ta在試圖用算法完成所有人和社交內容的精確匹配,唔哩星球則利用創始人對95後、00後人群的洞察為產品設置一些"非我族類"看不懂但十分有用的功能。Ta在這個產品盯的就是社交內容匹配算法本身的不完善。

當前凡是涉及的人與社交內容匹配的算法,大多數都是制式教育背景下的產物,根本上遵循某些特定原則,實質是固化的。例如像Facebook、Amazon、Netflix、微博、微信、頭條、淘寶、優酷等網站採用傳統的標籤化分類方法,"標籤"是算法的基石,但標籤本身,以及標籤與標籤之間的底層關係(行話叫"知識庫"),說來說去都需要人肉輸入和整理。

這是Ta在的"時機",它試圖建立一套制式化教育之外的算法,顛覆掉過去的算法核心——標籤,把原本由人控制和輸入的標籤也交由機器自己完成,這種玩法或能將同一品位的電影、音樂、詩歌和繪畫歸類到一起,而以標籤為核心的算法是做不到的。

社交媒體與過去的BBS相比,只是把所有的信息、知識和人聚合起來,但"我關注的人發的東西並不都是我想看的",說明它並沒有解決分類問題。Ta在想讓算法不再被人為固定的標籤框死而冰冷,"讓機器自己玩"這種解決分類的方式,前方能走多遠、是天堂還是毀滅還未可知。

但無論如何,Ta在走出了第一步在一場偉大的24小時社交實驗後,已經引起了關注,能攪局就是勝利,陌陌、探探、脈脈、子彈短信、唔哩星球、Ta在、微臉、Soul、一罐、POP、ECHO……社交媒體正變得越來越熱鬧,對"天下苦壟斷久矣"的移動互聯網而言,這一定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