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在」伟大的社交实验,正撕开创业 "新口子

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忘记你时,你就死了——《西部世界》。

子弹短信最害怕的不是用户量的下坠,也不是口诛笔伐的看衰声,而是有一天没有人再谈论它。

用户量断崖式下跌后,子弹短信仍然孜孜不倦地更新,不久前还大张旗鼓引入支付宝支付,实际意义有多大不得而知,但总归还能捞一点关注。

不过,对喜欢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而言,社交媒体的新晋创业者不只有子弹短信吊着一口气,下半年以来这个行当似乎又有了松动迹象, "新一代反常规社交媒体软件" Ta在试图用算法搞出所谓"一人千面",用算法对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匹配,还闹出了不少动静。

「Ta在」邀请你参加一个伟大的社会实验,为找回失去的自我,开启一场社交实验。

2011年,由几名数学家和硅谷互联网名企背景技术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开始研发一套符合未来社交趋势的智能算法。3年后,算法在实验室中得以验证其可行性。2018年6月,他们在上海成立公司。今天,以前述算法为核心的智能社交媒体产品「Ta在」已在国内各大应用平台上线。

与其说这是一款产品,不如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交实验。

第一款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社交媒体产品,「Ta在」不给用户设限,系统没有社交关系链,没有标签和用户层级高低,推崇自在表达和"完整感"——一个人的千副面孔万种兴趣,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共存。

「Ta在」智能算法动态地把共同价值、兴趣、审美的人连接在一起,结合每一个个体的智慧,来探索人的知识和能力边界。同时,算法会像AI一样通过自我学习不断进化。

研发算法的工程师称,它的未来无法预测,可能会让用户提前走进《黑客帝国》。

零点调查《中国00后群体研究分析》中提到,95后、00后才是真正的"移动的一代"(mobile generation)。

这帮"小孩儿"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早,平均已经到了6岁半,每天上网时间高达1.6小时。1995-2010出生的,已经全部挂在网上了。喜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等主要知识付费平台上,92年以上职场人士占据近6成至8成。

如何留住这些新新人类的,让他们自在表达,成为社交新产品需要重点关注把握的问题。

例如,在内容分享上,Ta的主界面提供了3种方式,"Ta在",用户分享内容,特殊的无标签算法推送内容;"我趣",提高推荐的精准度,得出更为精准的推进结果;"合拍",进一步提升精准度,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得出与之最"合拍"的用户。如图:

最近新上线的Ta在APP就自称"新一代反常规社交媒体软件",不再给各类人贴上社交的标签进行匹配,而试图用算法搞出所谓"一人千面"。例如,在内容分享上,Ta的主界面提供了2种方式,「Ta在」,用户分享内容,特殊的无标签算法推送内容; "合拍",进一步提升精准度,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得出与之最"合拍"的用户。如图:

「Ta在」伟大的社交实验,正撕开创业

对社交默认的方式进行改变,这种玩法或许打开了切入市场的新思路,但基础层面的改变相应地难度也会更高。

「Ta在」本质上就是通过算法创新来拓展社交方式,这是新晋创业者可选的路径,大佬级企业与创业企业之间,最为平等的是平均的智力资源,小公司的算法创新不一定就比大公司差,这在金融科技创业浪潮上已经表现出来。

而「Ta在」的一些社交媒体做法理念,都需要算法的支撑。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1.0时代已经出现了信息过载,一方面信息太多,另一方面信息不匹配,"我关注的人发的东西并不都是我想看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朋友圈影响力日益下滑,微博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不论是发出内容的,还是接收内容的,社交双方其实并不满意。

以此为背景,「Ta在」打的旗号,就是让信息过剩时代社交过程中的内容分享、人群聚类更加准确。在实际操作时,"Ta在"、"合拍",表现出越来越深度的匹配,此外,Ta在给了每个分享的内容用七种颜色的"钻石"进行标记,暖色偏大众,冷色偏小众。如图:

「Ta在」伟大的社交实验,正撕开创业

不同于Ta在试图用算法完成所有人和社交内容的精确匹配,唔哩星球则利用创始人对95后、00后人群的洞察为产品设置一些"非我族类"看不懂但十分有用的功能。Ta在这个产品盯的就是社交内容匹配算法本身的不完善。

当前凡是涉及的人与社交内容匹配的算法,大多数都是制式教育背景下的产物,根本上遵循某些特定原则,实质是固化的。例如像Facebook、Amazon、Netflix、微博、微信、头条、淘宝、优酷等网站采用传统的标签化分类方法,"标签"是算法的基石,但标签本身,以及标签与标签之间的底层关系(行话叫"知识库"),说来说去都需要人肉输入和整理。

这是Ta在的"时机",它试图建立一套制式化教育之外的算法,颠覆掉过去的算法核心——标签,把原本由人控制和输入的标签也交由机器自己完成,这种玩法或能将同一品位的电影、音乐、诗歌和绘画归类到一起,而以标签为核心的算法是做不到的。

社交媒体与过去的BBS相比,只是把所有的信息、知识和人聚合起来,但"我关注的人发的东西并不都是我想看的",说明它并没有解决分类问题。Ta在想让算法不再被人为固定的标签框死而冰冷,"让机器自己玩"这种解决分类的方式,前方能走多远、是天堂还是毁灭还未可知。

但无论如何,Ta在走出了第一步在一场伟大的24小时社交实验后,已经引起了关注,能搅局就是胜利,陌陌、探探、脉脉、子弹短信、唔哩星球、Ta在、微脸、Soul、一罐、POP、ECHO……社交媒体正变得越来越热闹,对"天下苦垄断久矣"的移动互联网而言,这一定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