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老子其人,历来说法不一。早在秦汉时代,老子就己经成为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带有十分明显的神秘色彩。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对老子的存在,提出了三种解说,一个是老响,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太史倍。关于老子的年代,则前面两说以为是和孔子同时,后一说是在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看他引了好几个“或曰”,便可知道这些问题在西汉时是怎样的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很想把三种主张都调和起来,故而加上了一句“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的盖然推测,又为“或言二百余岁”,可见在司马迁之外还有主张调和说的人。在三种异说之外更加上这种调和说,关于老子的存在和年代可算有四五种异说。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历代有关老子的传说便层出不穷。

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对于老子成为长生不死神仙这一传说的产生,也有不同的说法,刘国钧认为是由秦汉时代的方士们编造后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王青不同意这一看法,他说:“在我看来,老子长寿之说的编造者,不应该是齐国方士李少君之辈,因为老子在齐国的影响并不大。这一传说之初起,完全是因为老子生平的模糊不清引起的,因为把孔子时期的老子与秦献公时期的太史信相泪,老子遂变得极为长寿,然刘国钧说:援老子入神仙似以养寿一观念为枢纽,实为不易之论。”老子作为长生不死的神仙,这一传说源于历代人们对老子生平模糊不清的记述。也与《老子》一书所包含的许多长生不死的仙道思想密切相关。关于老子生平的记述,前己论述。《老子》一书,虽然以养生为主要内容,但其中也包含了许多长生的思想,现举几例如下:《老子》第五十九章里说:“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北。玄北之门,是谓天地根。”

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可以看到,上述两例中的“长生久视之道”以及“谷神不死”等很容易就让人们把老子与修道及长生不死的神仙联系在了一起。正因为如此,《老子》之后,先秦的很多典籍就己经把老子与真人、至人、圣人等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时期的老子成了一位得道的高人。如:《庄子·天下篇》里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关尹、老耳冉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还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聘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吕氏春秋·重言》:“圣人听于无声,祝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聘是也。”

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到汉代,由于社会上普遍的对长生不死之术的狂热追求,老子己经成了人们心目中一位长生不死的神仙与真人,这在汉代的文献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司马迁《史记》就以老子为修道养寿者,又如:桓谭《新论》说:“老子用’悟炎养性,致寿数百年。”王充《论衡·道虚篇》云:“老子恬淡无欲,养精爱气,世为真人。”

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刘向的《列仙传》更是把老子描述成了一个具有很高道术的仙人,《史记·老子列传》裴驷集解引《列仙传》曰:“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的老子。”与老子作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传说相联系,东汉时期,人们开始祭祀老子,据《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桓帝延嘉八年正月,遣左王宫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又使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次年,遂亲祠于龙宫,与浮屠并祠。统治者如此信奉老子,广大民众无不望风雨从。可以看到老子己由一位人们普遍崇拜的仙人变成了宗教人物,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孔子问礼于老子事,在先秦典籍中早有记载,《礼记·曾子问》中就有数条关于孔子以老子为师的记载:孔子曰:“吾闻诸老聘曰:天子崩,因君壳,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

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聘助葬于巷党,及桶,日有食之,老聘曰:丘!止枢就道右,止哭以听边。’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枢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巳之逞数,则岂如行哉!’老聘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孔子曰:“吾闻诸老聘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孔子曰:“吾闻诸老聘曰:昔者史侠有子而死,下殇也,基远。《礼记》之外,先秦典籍中对孔子以老子为师的记录以《庄子》为最多,如:

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至沛见老聘。老聘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孔子见老聘而语仁义,老聘曰:“夫仁义灿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孔子见老聘归,三日不谈。

身为孔子的老师,老子被人们神话成了这般形象

(子贡)遂以孔子声见老鸭,老聘曰:“丘治《诗》、《书》、《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老子曰: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奎,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二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久矣,丘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庄子·天运篇》)孔子问于老聘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聘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此外,《田子方》、《天道》、《寓言》、《德充符》等篇均有有关孔子见老子言行的记录。《庄子》一书虽然不尽是庄子的手笔,但都是秦汉以前的人。《庄子》之外,《韩非子》《吕氏春秋》也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当染》就说:“孔子学于老朋、孟苏、要、靖叔。”由此可以看到,老子和孔子的师徒关系由来已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