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報告」套路盤點:為何它們能攻佔你的朋友圈?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2018年,你是如何度過的?

這個問題,大概沒有幾個人能比自己手機上的APP回答得更準確了。

只需輕輕點開某平臺的年度報告,過去一年的人生便舒展開來,一目瞭然。而這波點擊操作也意味著朋友圈即將面臨懷舊浪潮的侵襲。

今年同樣難免遭此“澇災”,從“旗手”豆瓣、知乎到姍姍來遲的網易雲音樂、支付寶……APP年度報告大軍又呈刷屏之勢。

儘管知道這已經成為近年來的套路,人們點擊、分享的興致卻從未消減。今天,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帶你一起看看這個龐大軍團是如何在我們的朋友圈攻城略地;當我們在期待“年度報告”時,究竟又是在期待什麼。

另一種賽博人生

年度報告的特別之處,在於通過描摹用戶這一年的使用軌跡再建一個“鏡像”。當一個個數據被精準記錄並按照一定的章法進行排列時,“瑣碎”的表面呈現出另一種意義,勾勒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場景: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8月8日、3點53分、彼時音樂列表上播放的歌曲,這一串滄海一粟般的數據被挖掘出來,投射成一個夏天的凌晨,抱著手機聽情歌的畫面,瞬間湧上心頭的還有幾分難言的情愫。

而這些場景之所以能夠與用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於我們已經漸漸沉浸於一種依託移動互聯網的賽博人生。

根據QuestMobile最新發布的《移動網民習慣變遷報告》,移動網民粘性近年來持續增加,截至2018年11月的統計數據,用戶使用時長增長了近20%;此外,伴隨對應不同需求的各類應用的湧現,應用場景被不斷拓寬,移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使用時長的遞增、應用場景的擴大,讓我們能夠以另一種虛擬的形態平行地生活在賽博世界。而這種形態是通過無數數據進行組建和重構的。正如清華大學彭蘭教授曾提到的,在網絡空間中,用戶呈現出“數據化生存”的特點。數據,不僅是個體思想和見解的記錄,更是行為、活動的表現形式。

當我們經由不同的移動應用支付一筆費用或是點贊一條信息時,數據及其代表的行為也在被這些APP默默記錄著。而年度報告的生成正是通過對數據海洋的特殊擷取,描畫出我們這一年的使用軌跡,一定程度上映射現實生活的狀態:網易雲音樂陪伴我們走過大街小巷、支付寶勤勤懇懇記錄著我們的每一筆支出、每一次與好友的親密互動都被微博看在眼裡……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將數據投射成一個脫身自我的“鏡像”,通過此鏡像透視現實生活的軌跡,成為年度報告之於我們的特殊意義,也是掀起刷屏浪潮的邏輯起點。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與鏡像對話

年度報告的呈現方式,也為我們由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圍觀“自我鏡像”提供了可能。如果說身在此山中的人沉迷於山谷中的迷霧,尚不能透視背後的風景,那麼它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鳥瞰的視角,由此實現了從沉浸到抽離的轉換。

通過放置一個“鏡像”,年度報告實現了我與我的分隔,也搭建了多重對話的可能——與APP、與自我、與他人。

人格化的生活夥伴

那些最風行的年度回顧恰恰來自使用頻率最多、用戶粘性最強的平臺。也正是這些平臺,才能生成對我們而言最精準、最有意義的年度報告。就像忠實的雲村村民打開空白的QQ音樂年度報告時,是感到百無聊賴的。數據缺失、結果不準的背後是陪伴感的缺席。

這種陪伴感也為平臺打出情懷牌提供了便利。

通過擬人化的話語,年度報告將這些移動APP裝飾成甘苦與共、風雨同戚的夥伴,傳遞出“我一直在”的信息。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聆聽、陪伴、關心——最忠實的朋友

多少個夜晚,手機屏幕的暖黃曾慰藉過我們孤單的臉龐;多少次旅行,移動支付都忠實地追隨著我們的腳印,就像豆瓣守護著每一年的觀影足跡、KEEP記錄下揮灑過的汗水、摩拜陪伴著跨越數重里程……

有些瞬間,我們早已忘記,然後APP卻依然記得,無形中

人們對移動APP的高度依賴使得與人格化的它們形成共情成為可能,又反向加強了用戶對這些應用平臺的情感認同。

通過年度回顧的方式,各應用平臺在收割流量的同時,亦收割了忠誠。

圍觀自我的一種可能

年度報告的鏡像呈現,也實現了我們與過去的自己的一次對話。

在線性的時間流動中,“沒有人能夠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然而,憑藉數據的存儲形式,年度報告在時間長河中打撈出那些記憶裡早已遺失的片段,以及那些片段中包裹著的或孤單、或脆弱的自己。通過對片段的喚醒,我們亦能夠二次沉浸於某個時刻的生命體驗,實現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流通。此外,越過了時間的維度去圍觀過去的自己,也會有一種常看常新的體悟,畢竟圍城內外的心境總是不同的。

除了時間上的跨越,年度報告提供的“他者”視角也促發我們進一步認同自己。全媒派往期文章《社交網絡的“美顏濾鏡”:為了成功立住人設,我做了9999種測試》曾提到,那些形形色色的自我測試H5無非是通過蜜糖話語包裹起人們的自我優越感。年度回顧作為同樣是UGC類型的H5產品,自然也是難逃一點

“立人設”的用意。

你可以是豆瓣口中的“觀影行動派”,也可以是網易雲音樂中“風格成謎”的小眾愛好者,或是摩拜眼中的環保衛士。APP的人設話語加強了我們對自己的積極認同。當這些蜜糖話語恰巧戳中我們的心坎,與其說是應用軟件足夠了解我們,不如說是算法總在我們耳邊重複著它識別出的人設,逆向強化了自我的認同。

然而在看似UGC的生成機制背後,人們卻始終難以逃出相同的演算方法、話語模版營造的窠臼。當網易雲音樂告訴你“音樂風格成謎”時,或許還會為自己小眾的審美趣味自矜,殊不知社交網絡中“風格成謎”的網友早已氾濫成災。當我們在圍觀自我的同時,也應當有意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這場算法遊戲。

印象管理的又一利器

如果說用戶在生成的年度報告中,完成了另一種視角的“自我認同”,那麼輕輕一點“朋友圈”則拓展了與他人對話的途徑,隨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印象管理。

支付寶推出的年度賬單毫無意外地刷屏了。截圖轉發時,一面哀嘆著“今年又是敗家的一年”,一面又悄悄流露出一點物質上富足的優越感。如果支付寶不幸暴露了你“囊中羞澀”的真相,沒關係,音樂類、電影類、知識類、健身類APP齊上陣,用這一年數據總結堆砌出一個個性而不流俗、自我管理時刻在線的精英形象。

渴望被瞭解、被認同始終是人們在社交平臺分享時的初衷,然而在眾聲喧譁時代,想要被別人用心地聽見,似乎也越來越難。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真相總是如此扎心……

2018年的網易雲年度報告,比以往來得更遲一點。然而遲到中又帶著點新意。為了能讓我們的“人設”得到回應,它在今年的年度回顧中引入陌生人社交的模式。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必須依賴他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定位自我。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提到,在對話中,我們也在嘗試從他人的視閾出發,在自己的話語中聽見其他人的理解,獲取有關自我的反饋。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而通過引入陌生人社交的匹配模式,用所謂最相似的靈魂加以應和,則是通過他人認同的路徑對APP與自我聯合定製的這一人設予以肯定。在自我和APP之外,尋找到第三者加固其合理性。而網友們在年度報告中的“自嗨”也能尋找到一個看似客觀的認同港灣,由此實現人設的進一步包裹。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群體狂歡中的私人訴求

建立在這三重對話之上的,是群體之間的互相識別,以及由此引發的朋友圈狂歡。

年度總結就這樣成為社交場中更迭速度極快的“社交貨幣”之一,人們不同的分享行為描畫了進入這場儀式的不同身份。網友也透過這場狂歡對他人所屬的群體進行判斷,同時共建著自己的社群。例如,在分享音樂APP年度報告的過程中,人們就實現了一次“站隊”:QQ音樂、網易雲、蝦米的用戶自然固守各自鍾愛的產品;在朋友圈展示自己“2018年度歌手”截圖,也成了網民證明自身粉籍的方式。

「年度报告」套路盘点:为何它们能攻占你的朋友圈?

而這種群體的狂歡,內裡包裹著的是

每個個體對儀式感的共同需求。

今年,網易雲年度報告、支付寶年度賬單的姍姍來遲,一度引發人們對“儀式感”缺失的恐慌,而微信遲遲不出個人回顧,也讓大家有些空落落。缺少了年度報告提供的特定場景,我們該怎樣鄭重地同過去的自己道一聲再見?

也許,這份儀式感背後更是一份對生活的掌控感。畢竟在風流雲轉、難以把握的時空,有APP為你記著那些時光沒有虛度,總是令人溫暖的。而人們內心深處對儀式感的需求,恰恰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世界中尋找可以暫時去停靠的避難所。它又像一個小小的里程碑記錄這一年的艱辛與努力,矗在那裡讓人安心。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人們每一年對年度報告的跟風中,其實並無新事。不管是在多重對話中映射出的自我認同,還是社交場的群體共建,更好地在這個世界存在始終是人們內心深處永恆的訴求。

參考文獻: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END

文章 | 全媒派

Media Plus 主編:S姐

參考圖片來源:未標註來源的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