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被“套路”!莫讓不良APP野蠻生長

(記者 林琳)手機APP新聞不斷:應用商店上“李鬼”APP氾濫、走路賺錢APP不靠譜、APP侵犯隱私竊取個人信息……一時間,治理不良APP,遏制其野蠻生長的呼聲漸漲。

警惕被“套路”!莫讓不良APP野蠻生長

近日,工信部發出《關於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整治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頻繁騷擾等行為。

我國手機網民近9億,各類APP在提供各種便利與高效的同時,也成為不法分子非法牟利的渠道。針對不良APP的治理問題,有專家稱,目前存在多方協調難、舉報下架過程漫長、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給一些不法企業從事違規行為提供空間。

一是受高額利益驅動,山寨APP橫行,其氾濫程度遠比想象的更為嚴重。

其根源在於背後的黑色利益鏈。據媒體報道,高仿、山寨APP的開發開發週期約一個月,而費用只要5萬元左右,就能接近原版APP,背後則能產生源源不斷的鉅額廣告費。山寨APP氾濫令人難辨真假,甚至暗藏安全隱患。

二是APP非法竊取個人信息,個人隱私無處盾形。

2018年12月,在蘭州警方破獲的一起套路貸案件中,這些“假”APP獲取的用戶信息多達400萬條!

由於普通用戶難以判斷 “哪些權限是必要的”,不良APP在無合理應用場景下,開啟 “私自收集個人信息”“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不給權限不讓用”“頻繁申請權限”“過度索取權限” “為用戶賬號註銷設置障礙”等違規行為。

三是所謂“邊玩邊賺錢”APP,多是“坑多多”。

以“走路就能賺錢”為噱頭的“趣步”APP及其開發公司,因涉嫌傳銷等行為近期被工商部門立案調查,但類似的APP卻依然大行其道。

實際上所謂的走路健身、看新聞、刷視頻,本身並不創造價值,“邊玩邊賺錢”只是幌子。這些平臺採用設置先易後難的任務分級、吸引用戶花錢通關,邀請新人不斷“接盤”的運營方式欺騙用戶。一旦陷入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平臺,用戶一不小心就落入龐氏騙局。

這些遊走灰色地帶的不良APP,其背後的“詭計”和“心機”,一方面反映出用戶安全意識薄弱,另一方面則暴露出不良APP總有100種“套路”讓人防不勝防。據今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週上的信息,我國三分之一以上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手機軟件,存在違法現象或安全隱患。

移動互聯網時代,產業生態系統主體多,鏈條複雜,成為導致APP亂象問題的根源,要精準打擊遏制其野蠻生長,關鍵還是要抓住“牛鼻子”,即斬斷背後的利益鏈。首先,在政策層面上加強監管,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提高企業或個人的違法違規成本;其次各部門加強合作,網信、工信、公安等職能部門要針對APP應用技術涉及多個部門的實際,完善技術規範、日常監管機制,重拳打擊APP非法利益鏈;三是用戶層面,要樹立防範意識,避免被“套路”。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莫讓不良APP野蠻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