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濮人與普洱茶的關係

古代濮人與普洱茶的關係

雲南做為世界茶源中心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與雲南民族關係十分密切。現代大量的研究成果已表明,世界最古老的茶家當屬古代濮人。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葉並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栽培和種植茶的雲南少數民族。

“濮人”是雲南瀾滄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先民。唐樊綽《蠻書》卷四載:“撲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 “撲子蠻”,即是 “濮人”。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沿瀾滄江居者號‘普蠻’,亦曰‘撲子蠻’”。方國瑜在其《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考證說:“蒲蠻,一名撲子蠻”,“在景東、景谷、普洱、思茅、西雙版納、瀾滄、耿馬、臨滄、鎮康、雲縣、保山諸處居民,都有蒲蠻族,今稱“布朗”。

居住在瀾滄江沿岸一帶的古代濮人,是今天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普”也是“濮”的民族稱謂同音異寫,“普洱”即是“濮兒”。故普洱地名和普洱茶也因“濮兒人”而得名。

古代濮人與普洱茶的關係

一、誰是古茶樹的主人?

20世紀80年代,在瀾滄江中下游地區發現許多新石器,屬“忙懷類型”,而“忙懷類型”屬“百濮”的“文化遺存”。再次證明居住在瀾滄江沿岸一帶最早居民是古濮人。1975年在布朗山老曼峨山出土了一些1000多年前古濮人種植茶樹的工具及布朗先民在此安鍋紮寨的遺蹟。在古茶山深處,凡布朗族居住過的地方 ,有著零星或成片的古老茶園。在巴達山還發現約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樹,附近的章朗村還有許多樹齡達800多年的人工種植的古茶樹、古茶園。

《雲南各族古代史略》載:“布朗族和崩龍族(德昂族)統稱僕子族,善種木棉和茶樹……瀾滄芒堆寨佤族布饒人種茶,昔日土司制度時,傣族土司專門規定芒堆人上交的貢品就是棉花和茶葉。”經研究,瀾滄邦崴過渡型千年古茶樹,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馴化、栽種成功存活至今;歷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前栽培型大茶園,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稱為“蒲滿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種下的。瀾滄景邁栽培型千年萬畝古茶林,是傣歷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種的,首領叭巖冷最先把野生茶稱為“得責”,把栽培茶稱為“臘”,為傣族、基諾族所借用。據布朗人傳說,西雙版納的茶樹籽種還是從景邁帶過去的。勐臘縣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據當地農民說,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種茶已六代人,茶樹在石屏人來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漢族對當地布朗族的稱呼)種的。

位於西雙版納西雙版納景洪市大勐龍鎮布朗山,因布朗族而得名。布朗山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是研究雲南民族茶文化的核心區域。布朗山為瀾滄江下游西岸(亦稱江外)以佛海(今勐海)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達、景邁等六大古茶山之一,其與瀾滄江東岸(亦稱江內)以易武為中心的倚邦、蠻磚、攸樂、莽枝、革登、曼撒等六大古茶山共為普洱茶的十二大茶山,亦是同一歷史時期的普洱茶主產區域。近代普洱茶貿易集散地和生產地隨以易武為中心的江內六大古茶山的衰落,逐步西移到江外以佛海為中心的六大古茶山。民國以來,江外古六大茶山成了延續、傳承和光大普洱茶歷史文化的主茶區。勐海成為中國普洱茶又一中心。

西雙版納州茶葉種植面積43.8萬畝。茶葉採摘面積35.7萬畝,年產於毛茶1.86萬噸,佔全省茶葉總產量的20%左右。西雙版納是國際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帶和茶馬古道的發源地,有最適宜茶樹生產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有上千年的茶葉種植歷史。據2004年西雙版納古茶樹古茶園資源普查的結果表明,西雙版納州境內古茶樹、古茶園面積達13萬畝,其中植株連片、集中、百年以上古茶園共有82234畝,其中分佈於勐臘縣有27793畝、景洪市有8225畝,勐海縣有46216畝,勐海縣佔全州古茶園面積50%左右,是西雙版納州兩縣一市古茶園面積最多最大的縣份。以勐海為中心的江外古六大茶山的現存中國雲南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園面積超過了以易武為中心的江內古六大茶山的現存面積。而在勐海古茶資源又集中分佈於南糯、勐宋、布朗山、巴達、景邁等大茶山。

布朗山廣泛分佈著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其種質資源價值極高,已發現的就有6個茶種,均屬普洱喬木大葉良種,具有芽葉肥壯,持嫩性強,葉質柔軟,萌發期早,採摘期長的特點,鮮葉中水浸出物多,其多酚類、兒茶素、咖啡鹼及各類營養物質均高於其它地區良種。布朗山茶以古茶葉為原料,故茶葉品質優良且珍貴,深受愛人們喜愛。

古代濮人與普洱茶的關係

二、世界最古老的茶

由雲南民族所創造的普洱茶堪稱世界最古老的茶。三國時的吳普在其《本草》一書中記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今雲南)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幹。”唐代樊綽在《蠻書》卷七中記載:“茶出銀生(今雲南景東)城界諸山,採無時,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唐代 “銀生城”即“銀生府”,是唐朝南詔六節度使之一的駐地,即今雲南省景東縣,所轄地域為西雙版納、臨滄和思茅。“銀生城界諸山”,當指有茶的哀牢山、無量山及六大茶山。“採無時”是說“採茶不分季節,這正是西雙版納、臨滄和思茅等地熱帶亞熱帶氣候茶葉生產週期的真實寫照。“蒙舍蠻”包括“濮蠻”,“雜椒姜烹而飲”是雲南少數民族較普遍的飲茶方法,至今仍在布朗、佤族、德昂等民族有沿用。

明萬曆年間的謝肇制在其《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第一次見諸文字。公元1644年由方中通所著《物理小識》中有:“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 普洱茶一名有了正式出處。今普洱茶的製作仍保持著“蒸而成團”,這不僅是延續著古老的製作方法,更是雲南民族茶文化傳統的延續,也正是這一民族傳統才構成了今天普洱茶的文化內涵特色及今天普洱茶的文化之源和根本!

古代濮人與普洱茶的關係

三、最早的普洱茶製作

布朗山種茶、製茶歷史十分悠久。作為世界最古老的茶農,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先民古濮人不僅在數千年前就最早種茶,且創造了自己的一套加工食用方法,並發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藝、茶禮和茶俗,還將茶與宗教、祭祀相聯繫,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他們在幾千的種茶和用茶發展中,有獨立的哲學和獨特的風情,都把茶當成一種高潔典雅的物品,認為茶是上通天神,中達祖宗,下連親友的媒介和信物。茶之為用十分高潔,茶之作意極其深邃,現在多民族的人文背景與茶息息相關、相依相伴。至今勐海的布朗族以茶樹為始祖,認為茶不僅孕育了人,還孕育了日月星辰,因此布朗族無論遷移何地都要先種茶樹,把茶與祖先聯繫一起。在布朗山寨的寨中心都保留著祭祀茶樹、敬奉祖先的祭臺。

在製茶方面,布朗族不僅最早種茶,且發現了自己的一套加工食用方法。許多布朗族的聚居地,至今沿襲著最古沿襲著最古老的採製茶葉方法:

散茶:採回鮮葉殺青後,在竹笆上揉搓,曬乾即成。無用置疑,這是最簡單的茶葉採製技術和飲茶方法。他們把散茶拿至集市交換油鹽布錦,因此,可推斷布朗族採摘製作的曬青毛茶,自然就成為最早的普洱茶。

酸茶:明代萬曆年間李中立輯《本草原始》中載:“兒茶出南蕃,系細茶末人竹筒中,緊塞兩頭置入汙泥溝中,日後取出,搗汁熬製而成。”這裡的茶名,省略了一個“普”(濮)字,而只稱“兒(耳)茶”。現在思普區的濮人後裔布朗族仍保留著古老的“酸茶”製作法。這種方法沿襲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竹筒茶:方法是將鮮竹砍下,製成一頭有節的竹筒,將新鮮茶葉裝入烘烤。茶葉遇熱變軟,水分蒸發,體積縮小,邊烤邊用木棒舂緊再加新茶葉,至壓緊填滿為止。用蕉葉塞好,放在火塘上再烘烤,待竹筒表面起泡,流黃油為止。烤竹的香氣滲入茶葉,使茶帶竹香。飲用時,取少量放人碗中,衝入沸水,即可飲用。竹筒茶久儲不變味,便於攜帶儲存。

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進入「濮蠻茶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