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作,懷念那些被遺忘的舊時光

是誰在敲打我窗

是誰在撩動琴絃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

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

記憶中那歡樂的情景

慢慢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那緩緩飄落的小雨

不停地打在我窗

只有那沉默無語的我

不時地回想過去



經典之作,懷念那些被遺忘的舊時光

《城南舊事》林海音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裡。經常痴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的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思康暗中相愛,後來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牆根腳下,不知去向。英子對她非常同情,於是答應幫秀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經意間發現妞兒的身世與小桂子極其相似,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但最終在趕火車時母女二人一同喪命於火車下。英子發著高燒,昏迷了十天,差點丟了性命。後來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衚衕。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便衣警察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因為失去了一個朋友。後來,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態度不對,英子想了一個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後來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被淹死,女兒也被丈夫送給了一對沒有兒女的騎三輪的夫婦,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了。最後,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為爸爸的離開,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長大了。


經典之作,懷念那些被遺忘的舊時光

《美食家》陸文夫

《美食家》是陸文夫的創作的中篇小說作品,1983年發表於《收穫》第一期。

故事講述了革命幹部高小庭和資本家朱自冶四十餘年的浮沉糾葛,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

該作品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資本家朱自冶出租房屋為生,收入很多,一應事務又有經紀人代為辦理,所以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想辦法吃、喝、消遣。他不僅吃得又精又細,而且能把吃食講得頭頭是道。中學生高小庭和媽媽是朱自冶的遠親,寄住朱家,不交房錢,朱自冶便讓高小庭課餘時間給他當跑街的、採買各處的風味小吃。高小庭在學校學到了革命道理,對朱自冶的寄生蟲生活忿忿不平。1948年冬天,高小庭投奔革命到解放區,沒想到解放後被分配回蘇州幹商業工作。解放後,朱自冶仍然有錢,繼續著每天進飯館、上茶樓的生活。因為他不抽不賭不嫖,沒幹過壞事,鎮反鎮不到他頭上,他反說共產黨把天下治得太平了,可以放心吃喝了。高小庭心裡有氣,成功說服朱自治的車伕阿二別再給資產階級寄生蟲當"牛馬"。朱自冶沒有車坐了,自然對高小庭懷恨在心。高小庭暗暗得意,認為自己使朱自冶學會了自食其力。後來組織分配高小庭去一家名菜館當經理,他決心不再為資產階級寄生蟲服務,而要為人民大眾服務,於是把名菜館"改造"成大飯鋪。受其影響,其他名菜館也開始敷衍了事。朱自冶及其"食友"們無處可吃,丟了魂一樣蔫頭蔫腦。朱自治為了吃上好菜而去舊政客的姨太太孔碧霞結婚。高小庭的改革造成飯店飯菜質量低劣也引起了許多幹部、工人的不滿,連老戰友也責備他他毀滅了蘇州的飲食文化。60年代初國家陷於貧困,飢餓威脅著每個人,朱自冶和高小庭一起偷偷去碼頭拉大南瓜。拉南瓜的時候餓得皮包骨頭的朱自冶沉浸在對曾經享用過的美味的回憶裡,居然在幻想中創造了一道名菜"南瓜盅"。到了"文革",高小庭和朱自冶一個是走資派,一個是寄生蟲,都成了批判對象,高小庭還被趕出蘇州下放到農村。"文革"後落實政策,高小庭仍回蘇州那家菜館當經理。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們對吃的要求越來越高。高小庭的思想也解放了,又把大飯鋪恢復成名菜館。朱自冶則搖身一變成為"美食家",有好事者還藉此機會成立烹飪學會,讓他擔任會長。在烹飪學會的成立宴上,高小庭百感交集、五味雜陳。


經典之作,懷念那些被遺忘的舊時光

《臺北人》白先勇

《臺北人》是1971年集結數篇60年代白先勇創作的,並於《現代文學》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而出版的單行本。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7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是一部深具複雜性的短篇小說集,描寫了臺灣社會各階層人物在新舊時代交替中的人生轉變,具有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不但小說之幅面廣,使讀者看到社會之"眾生相",更重要的,由於主題命意之一再重複,與互相陪襯輔佐,使讀者能更進一步深入瞭解作品之含義,並得以一窺隱藏在作品內的作者之人生觀與宇宙觀。

小說中所謂"臺北人",實質上是淪落臺北的大陸客。"客們"朝思暮想遠在大陸的親人,懷戀往日的輝煌與風光,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形成一股濃郁的獨特的"大陸情結"。白先勇的"臺北人"較集中地體現了這種有異於以往文學主題的情結。

《臺北人》之人物,可以說囊括了臺北都市社會之各階層:從年邁挺拔的儒將樸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僕順恩嫂(《思舊賦》),從上流社會的竇夫人(《遊園驚夢》)到下流社會的"總司令"(《孤戀花》)。有知識分子,如《冬夜》之餘嶔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橋榮記》之老闆娘;有幫傭工人,如《那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之王雄;有軍隊裡的人,如《歲除》之賴鳴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豔;有低級舞女,如金大班。這些"大"人物、"中"人物與"小"人物,來自中國大陸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們貧富懸殊,行業各異,但沒有一個不揹負著一段沉重的、斬不斷的往事。而這份"過去",這份"記憶",或多或少與中華民國成立到大陸淪陷那段"憂患重重的時代",有直接的關係。



經典之作,懷念那些被遺忘的舊時光

《傳奇》張愛玲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女性作家, 從1943年到1945年,是上海最走紅的作家 。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傳奇》是她在解放前唯一的一個小說集,同時也代表了她創作的最高成就,一經發表便轟動了當時的上海文壇。《傳奇》所表現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層階級和抗戰時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作者以一種十分冷靜的態度,彷彿不動聲色地講述著一個個遙遠而動人的傳奇。初版的《傳奇》收入了十個張愛玲在1943-1944年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它們分別是:《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花凋》、《年輕的時候》、《傾城之戀》、《金鎖記》、《封鎖》、《琉璃瓦》;再版時加入了一篇《傳奇·再版的話》。1947年出版《傳奇增訂本》時加收了五個短篇,分別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留情》、《鴻鸞禧》、《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另有前言《有幾句話與讀者說》和跋語《中國的日夜》。

那些舊時光裡的故事已經遠去,很多喜歡的版本的書籍已經不容易買到,或許有一天在某個城市某個角落的舊書店與它們邂逅,那是很美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