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高薪養廉了嗎?

當代很多人都認為宋朝是實行的高薪養廉制度。曾經有部清宮小說驚呼,宋朝官員的俸祿清朝的十倍。但對照事實卻只能感慨一句:你讀書少我不怪你!

事實上,宋朝開國以後,一直到宋真宗元符年間,宋朝官員薪水比起唐朝,真的是沒法比。以名臣楊億的奏報:宋朝官員平均工資,只相當於盛唐官員的五分之一。就是這麼點錢,在宋真宗之前,還經常不能足額髮放,通常只能發七八成。

那年頭大宋年年和遼國血拼,動刀動兵就得砸錢,只能先讓幹部們艱苦一下了!

等到《澶淵之盟》簽過,大宋邊關基本算太平了,生產工商業都火熱起來,宋真宗也急幹部之所急,從大中祥符二年起,開始高調漲工資。按大宋工資制度規定,分為正俸、加俸和職田三類,就是基本工資加獎金補貼再加田產。

感覺和2007年以前公務員的收入構成差不多呢。那個時候有福利分房,現在沒有了,只有工資和津補貼兩塊了。


宋朝高薪養廉了嗎?


如果僅看高官的話,漲過工資的大宋,待遇真是優厚到全世界羨慕。樞密使級別的高官,基本工資月薪三百貫,用購買力平價來算,相當於今天人民幣九萬塊,其他“加俸”“職田”這些補貼收入,沒有標準數額,但官越大越多。

比如:包拯做開封府尹的時候,工資外每月都有30石米糧補貼和1500貫公務開支補貼,他的“職田”每年還有2000石米的收益。補貼如此優厚,所以包拯兩千四百貫年薪,估計基本不用動!

知府尚且如此,宰相可想而知!

所以,北宋那些高官名臣們,位居高位後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花樣曬幸福。

比如:草根勵志典型呂蒙正,從窮書生做到宰相,每天都喝雞舌頭湯,給他做碗湯就要殺上百隻雞;鐵血抗遼的名相寇準,天天晚上都要擺宴席,他喜歡用巨型蠟燭,據說亮的跟白天似的;翰林學士蒲宗孟每天吃飯要殺十多頭豬(也不知是不是和豬有仇),洗臉、洗腳、洗屁股都單獨燒水,還有好多美女伺候。

而且這幾位,還都是些政績人品不錯的名相。


宋朝高薪養廉了嗎?


但要是以為,北宋官員都這麼闊綽,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北宋高薪的一大毛病,就是不同級別官員,貧富差距極大,高官拿高薪,基層官員清苦依舊。比如縣令一級,大縣的縣令工資也就20貫,縣尉在宋神宗年間漲了工資,也才漲到了12貫。

雖然基層官員也有補貼和職田,但古代官員任職,都是拖家帶口,還要僱僕役,經濟負擔其實很重。拿南宋大詩人陸游來說,他官其實做的不低,乾的又是掌管糧運水運監察的通判,屬於待遇比較優厚的地方官。但他老實幹活,非但沒過多少好日子,卻是“一日不繼則無策矣”,開銷太大了!

更有人比人氣死人的地方。高官們退休還有豐厚待遇,只要沒犯錯誤,退休可拿全額工資。子弟故舊還可以得到特賜官職。比如:宰相王旦退休後,兒子孫子外孫學生幾十號人,全都授了官職吃國家財政。這就是北宋的“恩蔭”制度。

這制度發展到最後,後果非常嚴重。宋徽宗年間的淮南轉運使張根哀嘆,自己辛辛苦苦給國家收稅,每年上繳中央三億文錢,還不夠養洛陽城裡這群退休老幹部的。國家的錢,都花在這群吃閒飯的人身上了!


宋朝高薪養廉了嗎?


本來就目的上說,花這麼多錢養幹部,用宋太宗的話說,是為了“責之廉隅”,就是為了養廉。但這種不同級別冰火兩重天的養法,造成了兩宋一直沒根除的頑疾:基層腐敗!

基層官員工資低,未入流的小吏待遇更差。可是,朝廷各種政策,卻都要靠他們在基層推行。結果只能是各種營私舞弊,大宋好些很利國利民的政策,最後都因基層的乏力弄偏了。

發展到後來,以宋朝李新的話說,叫“廉吏十一,貪吏十九”。尤其是小吏,官位小權力大,一有空子就鑽,不單自己財源滾滾,還常把官員拉下水。嚴重到什麼程度?就連號稱“青天”的包拯都被坑過。

他做開封府尹的時候,有小吏就在他眼皮底下和告狀的苦主串通做假案,歡天喜地的蒙到錢。沈括後來曾吐槽說:“(包拯)不知乃為所賣也!”

連包拯都被人賣,宋朝吏治,也就成了表面名臣雲集,骨子裡各種貪腐氾濫的狀態。仁宗年間開封小吏馮士元貪腐事發被抓,一審把人嚇一跳,他把政事堂樞密院御史臺三大機構全扯進來了,不起眼的“蒼蠅”,曝光了朝庭特大貪腐醜聞。

類似狀況,從北宋到南宋屢見不鮮。南宋宰相韓侂冑門下的小吏蘇師旦,收錢收到門庭若市,後來事敗一查,比好些朝廷大員都有錢!


宋朝高薪養廉了嗎?



這種奇特腐敗,與宋朝的奇葩高薪制度分不開。真正長期拿高薪的,要麼是高官要麼是恩蔭的閒職,基層真正幹活的職位,卻相當清苦。再加上監督不力,自然腐敗叢生。高薪不是錯,但錢沒花對地方就成了問題。

不過,大宋高薪養廉,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高薪的背後是對官員嚴格的考核別,犯錯不發退休金,辦錯案不管多少年,都要追責到底。除南宋政治畸形那些年代,北宋絕大多數宰相高官,個人操守都基本可以肯定。

這樣看來,高薪沒錯,錢花對地方、花對人很重要,良好的監督考核制更重要!


宋朝高薪養廉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