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曆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那麼,歷史上,都曾經有哪些城市被稱做“北京”或“北都”呢?

第一批“北京”:曹魏鄴城、石趙襄國、胡夏統萬、代魏盛樂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裡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裡可以為曹魏防禦幷州、冀州、幽州北部的遊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曹魏五都示意圖

西晉建國後,尚且沒有來得及實行多都制便在八王之亂中走向滅亡。趁亂而起的前後兩趙,經過一番東西對峙,便被後趙統一北方。統一北方的後趙,以襄國(河北邢臺)為首都,並先後在洛陽設置了南都,在長安設置了西京,一方面是為了宣示自身繼承漢魏晉統緒的正當性,一方面也是為了強化長安、洛陽的政治地位,鎮撫關中、河洛兩地。後趙開國君主石勒去世以後,石虎通過一番政治鬥爭接任後趙君主,並遷都鄴城,原本在石勒時期被大規模營建的襄國,也便成為了鄴城以北的一座陪都,所以,襄國便是第二座被稱為北京或北都的城市,雖然僅僅存續了14年(335年-349年)。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鄴城博物館藏石勒時期“大趙萬歲”瓦當

後趙在石虎父子暴政崩盤以後,北方經歷了一番戰亂後被前秦整合,前秦也沒有來得及設置陪都便再度失敗。前秦之後,又有兩個割據政權設置了“北京”。他們分別是盤踞河套平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的胡夏政權與盤踞雁北地區的北魏政權。

胡夏是赫連勃勃建立的政權,以統萬城(陝西省橫山縣白城子村)為都,赫連勃勃趁著劉裕北伐軍主力回撤南方以及留守部隊內訌的機會,奪取了關中地區並完成稱帝(公元418年),而後赫連勃勃為了保持對關中地區的統治,便以長安為“南臺”,以統萬城為“北京”,實行了初具雛形的兩都制,統萬城做胡夏北京,持續了9年(418年-427年),而後便被北魏攻克了。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現存統萬城衛星圖

北魏是拓跋珪建立的政權,起初拓跋珪是以代國國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為國都的(387年-398年),隨著拓跋珪在參合陂大戰中戰勝勁敵後燕慕容垂,北魏一舉吞併了以中山、晉陽為主的後燕主要領土,這才把都城遷往平城(山西大同),在隨後的北魏平城時代(398年-494年),盛樂一直留存有北魏皇帝的行宮,並作為北魏“北都”存在,大體持續了近一個世紀(398年-494年)。所以,可以說,北魏盛樂是繼曹魏鄴城、後趙襄國、胡夏統萬之後的第四座“北京城”。孝文帝遷洛以後,為了打擊反對漢化的保守派鮮卑貴族,刻意打壓平城的政治地位,所以並沒有按照前朝慣例把平城升格為“北京”。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盛樂平城時期代國與北魏的統治核心地域

唐朝北京:太原府晉陽城

繼北魏以後的西魏、北周、東魏、北齊、隋五個政權都沒有來得及設置“北京”,三蜀(蜀漢、成漢、譙蜀)與六朝(吳晉宋齊梁陳)政權偏安一隅,沒有條件實行“多都制”,更談不上設置“北京”了。

到了再度實現長期大一統的唐朝,“北京”或“北都”的名號便穩定地設置到李唐皇室的龍興之地與武則天的故鄉——太原府。

  • 公元690年,在武則天授意下以太原府為北都;
  • 公元705年,由於武則天失去權柄而停止太原府的北都稱號;
  • 公元742年,唐玄宗以太原府為北京;
  • 公元762年,唐代宗改北京太原府為北都太原府。

可見,太原府晉陽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是武周北都、李唐北京,也即我國曆史上的第五個“北京”城。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李存勖建立的後唐政權為了表示自己是接續唐朝的政權,所以,依然以太原府晉陽城為後唐北都。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位於晉祠公園內的李淵君臣太原起兵雕像

宋金北京城:大名、臨潢、大定

唐代以後,遼朝、北宋、金三個政權先後實行了比曹魏與唐代更加穩定的“四京制”與“五京制”。其中,遼朝設置了上京臨潢府、西京大同府、東京遼陽府、南京幽州府、中京大定府,並沒有設置“北京”;北宋設置了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其中,北京大名府位今天的河北省大名縣,這是因為北宋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所以便不得不把北京重鎮設置在黃河防線以北的不遠處。

金滅遼以後,繼承了遼代五京制,分別設置了上京會寧府,北京臨潢府,南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大體上與遼五京相同。金初之所以把遼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改為金朝北京,就是為了保持對契丹龍興地的鎮服。金海陵王完顏亮在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這才把金朝的統治中心遷移到關內來,金朝五京也便相應發生了變化,金中後期五京分別變成:中都大興府、東京遼陽府、北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縣)、南京開封府、西京大同府。大定府由中京變為北京,體現了金朝中後期統治重心的整體南移。

明代以來“北京”成為如今的專用地名

元代雖然也設置了大都、上都、中都,但並未出現“北京”或“北都”名號,如果硬要以所在方位稱上都開平府是元代北京,畢竟沒有元朝當時認可,顯然難以成立。

元代滅亡以後,朱元璋以“北方平定”之義,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所以,“北平”之名被用到北京地區的歷史要早於“北京”。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於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便急不可待地升格“北平府”為北京順天府。而後經過十多年的營建,朱棣方才在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並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順天府,以京師順天府所管轄的地域為“北直隸”,從此,“北京”二字方才正式“落戶”如今燕山南麓的北京地區,成為明清兩代、民國北洋時期以及新中國的北京城。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北京城與明長城及大運河的位置關係

不過在北平府升格為北京的22年後,在公元1425年四五月間,明仁宗朱高熾因為不喜歡北京,更喜歡南京,而把北京降格為行在,並恢復北平之名。然而,明仁宗在位短暫,旋即猝死,若是明仁宗健康長壽,北平能否成為大明王朝的北京就不好說了,甚至北京之名能否“常駐”燕山之南、易水之北的地名,就更是難說了。明仁宗以後,除了明英宗與明思宗兩次未成功的南遷動議,“北京”之名長期穩定在瞭如今的北京市,除了民國期間短暫複稱“北平”(1928-1949)外,再無變動。

綜上,在我國曆史上,“北京”之名先後被安置在多個地方。在此,寒鯤以古今名稱對照的形式,為您總結如下: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這曾經的八座北京城與今日北京城之間的位置關係,見下圖: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所幫助,一定要幫忙點個贊支持一下哦

中國歷史上的八座曾經做過“北京”的城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