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不如一醉1982


第一,漢族族群的人足夠的多。

只有族群的人足夠多,文明才能夠延續,而中國的族群是以信仰立國,也以信仰立族,主要信仰漢文化,具備漢文化的學習精神,就可以歸化為漢人,所以漢民族是最歡迎移民,也最善於同化移民的。

當然,有時候同化移民還是有風險的,如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少數民族中的羯族差點吃完漢人,所以漢人也只有將羯族人滅族。

第二,建立了“大一統思想”,因為秦始皇滅周王朝的時候,將周王朝兼任宗教領袖的政教合一體系予以了破滅。

按現在時髦的說法,取消了政教合一的邦聯,建立了強勢的聯邦,大家都知道做實君不再做虛君。

所以近代為什麼日本搞君主立憲成功了,滿清搞君主立憲要失敗,因為日本本來就是虛君,而君主立憲實際就是“虛君共和”,而滿清則是實君,其體系是完全不同的,正因為政治制度的根本不同,權力體系的根本不同,滿清沒準學習西方的總統制就成功了,但是清政府不願意失去皇帝的世襲,這是他沉迷於君主立憲的原因。

第三,中國有統一的文字。

全世界沒有比中國人更重視文字的了,認識文字的人甚至成為了一個專門的社會階層,周公將其成稱為士。

所謂士農工商,士是世俗社會的行動指揮者,但他服從於君王的管理,君王又形式上服從周天子的政教合一的領導。

所以,在近代中國,要革命,關於文字,是否廢除漢字就是極大的爭議,其實其核心並不是廢除漢字,是要使舊儒壟斷文字的權力和地位被廢除,只不過後來換了消除文盲的說法,實際上文言文本身就有限制普通老百姓掌握文字的一部分內容,所以最後達成了漢字簡化及設立漢語拼音的共識,算是變相的有限度的廢除部分漢字,讓大家都在一個新的基礎上來學習,後來準備搞進一步簡化,搞二簡字,不過沒有成功。

但總的來說,漢字還是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得以保留,所以文化得以延續,這是中華民族濃縮的智慧結晶。


河東來


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中華的延續,靠的是數千年來對漢字和華夏文化的認同。

中國人向來不追求一時的決勝,中國人喜歡“論持久戰”,喜歡比拼歷史的耐心,漢高祖白登之圍的時候,唐太宗渭水之盟的時候,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時候,抗戰太原會戰失敗的時候,90年代臺海危機的時候,形勢都是很危險的,但中國人不追求一時的決戰決勝,而是希望能夠一步一步積累優勢,最終“攻守之勢異也”。

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還曾寫過:“(歷史上)中國不僅在人口和疆土上遠遠超過歐洲諸國,而且直到產業革命前,仍遠比它們富饒。一套運河體系把江河湖泊與人口中心連接起來。數百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生產率最高的經濟體和人口最密集的貿易地區。由於中國基本上自給自足,其他地區對它的遼闊和富饒只有粗淺的瞭解。過去的2 000年裡,有1 800年中國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都要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直至1820年,中國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大於30%,超過了西歐、東歐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值......”

所以,連美國人基辛格都知道,近200年,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短暫的意外,不是常情,那麼,如果中國真能回到屬於她的位置,並不意外。這位95歲的老頭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自古以來,西方國家的建立,總有一個開端,但中國似乎沒有這個概念,在他們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他們建立起大一統盛世的時候,總是不認為這是創造,而是復興,是回到巔峰,似乎那個巔峰的中國,早在黃帝之前就存在一樣。

中國人有一種迷之自信,總覺得自己本就該在那個位置,目前的情況只是因為一些意外,當意外過去,他們慢慢積累,終究會回到那個位置。其實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最大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點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觀點:“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意思是——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民族國家,中國人之所以自認為是中國人,不是因為民族身份的認同,而是因為近2000年文明成果的認同,當代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簡牘上的文字,再仔細點,甚至能夠讀出青銅器上的銘文,我們的文字、語法,思維邏輯,其實並沒有變,我們是一個早熟的世界。所以,我們的價值觀,和西方民族國家,是有本質區別的。

中國的軍事戰略、政治文化,其實是一以貫之的,基辛格就曾提到毛澤東在60年代對印度的那次次軍事決策,我們在軍事上大獲全勝之後迅速撤出,放棄了之前控制的土地,放回了俘虜,只是佔領了戰略制高點。因為毛澤東說:“印度不是我們的敵人,敲打一下,讓他們回到談判桌上。”這在基辛格看來,這是“攻心為上”,這是在用千年前的戰略思維解決現代國家的爭端,這在西方人眼中非常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潛意識裡有很多堅韌、甚至是“頑固”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們不可能真正被影響和同化,讓西方世界也不可能真正接納我們。所以,在中國傳播科學和理性,大家都能接受。但如果有人試圖在中國推銷價值觀和宗教信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你說來說去,什麼仁愛、什麼善良,都是很多人的農民祖先掛在嘴巴上的常識,沒有什麼新鮮感。你要說平等,說人權,一千多年前的草民們就會大喝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連共產主義,都能找到“天下大同”的根源!

美國是個幸運的國家,要不是法國人幫他們打敗了英國佬,要不是佔著北美洲的天選之地,四周皆弱雞,就憑一群紅脖子揚基佬,他們哪來的大美利堅。
中國才是個不幸運的國家,我們幅員遼闊,但可耕地少,西部多山地,南部多丘陵,我們的祖先真是開天闢地、篳路藍縷、和內外之敵浴血奮戰,才有這麼一點尺寸之地,可以養活這14億人口。
我們危機感太重了,壓力太大了,不敢放鬆警惕,國歌裡那句話一直沒有改:“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我們生在東亞怪物房,周圍都是磨牙吮血的野獸,從古至今,我們和多少南下的遊牧民族廝殺爭奪?我們的祖先一路向東向南,向西向北,深入多少不毛之地,和多少強悍的敵人戰鬥,才能守護我們的財富、土地和文明?
我們強盛的時候,祖先們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西邁流沙,立碑碎葉;北越戈壁,封狼居胥;南下甌越,禮樂昭通。在最強盛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幾乎從未恃強凌弱,當過野蠻的強盜,我們的祖先反而把文學、禮樂、技術、工匠送了出去,讓文明之火傳遍東亞。我們有著如此艱難的過去,但我們卻從不自私。我們不信神,不奉教,但卻能寬容各種信仰和思潮。
近代我們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一下子從先進文明淪為落後文明,被欺凌掠奪百年之久,但我們的英烈們百折不撓,用鮮血和生命,為本民族趟出了一條獨立自強之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先輩的理想主義光輝足以燭照天地,他們成功了。不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還給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指出了一條解放之路。誰也沒有想到,“英特納雄耐爾”的光輝,會在我們這邊持續得更久,更有生命力。
然而我們身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成長在怪物房內,卻並沒有養育出極端病態的國民性,這是最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我們經歷了那麼多血腥的戰爭,和那麼多可怕的敵人作戰,卻沒有養育出極端民族主義的惡之花,而是織造了“世界人民大團結”的未來之夢。
有人大放厥詞說:“我們不尚武,不善戰”。我只能說,我們確實不好戰,我們早熟的文明,導致我們更傾向於用秩序和道德來管理世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唐太宗那麼強的武功,但卻最喜歡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懷柔,不光是一種政策,也是我們民族血液裡的溫和大度。
但也不要忘了我們骨子裡的剛烈,秦人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楚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都說我國有個大“內鬥省”,其實一般情況下,我們也是個大“內鬥國”。國家太大了,出省就好比出國,各地的人們都有著自己的驕傲和自尊,沒有誰服誰。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會從一盤散沙迅速匯聚成血肉的長城,三千年來,屢試不爽。如果還有誰不服,大可以來試一試。

平原公子



分貝民


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的主要原因,是在長達幾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中國始終保持著先進的農業生產力,併產生出與此相適應的農耕文化。具體來說,就是中國人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技能,讓我們用較少的土地養育了龐大的人口,從而產生了龐大的軍隊和嚴密的統治管理階層,保證了只要統治階層風清氣正,國家就會政令貫通、百姓安居樂業、國力空前強大,外部勢力根本無法憾動國家的有效管理,中華文明會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樣,先進的農耕文明產生了大量賦閒人口,加之中華文明歷來對文化的崇尚,尤其是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極大地激發了有產賦閒階層發展文化、追求功名的積極性,而不論科舉選拔還是利益集團極力招攬的賢才大德,都以能否幫助其施行高效統治為最大目標,因此中華文化中的相當部分是權謀之術、馭人之術、教化之術……就是在統治階層腐化墮落、國破家亡的時侯,外來入侵者也必須利用作為中華文化主要載體的仕族階層來幫助其統治和管理,久而久之,連自己也被同化於中華文化之中,因為中華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發展性,是既能夠包容互鑑,又能夠與時俱進的不斷髮展進步的文化。

因此,中華文化沒有中斷的原因,一是近代以前以精耕細作為標誌的高效傳統農業生產力,二是中華文化包容互鑑、與時俱進的文化特性。中華文化面臨中斷甚至毀滅的真正危機,來自於近代兩次鴉片戰爭以來,尤其是日本侵華戰爭,那是工業文明的日本打一個尚處於傳統農業文明階段的、四分五裂的中國。大家要記住,任何文化只有植根於先進生產力之中,才有存續的本錢,否則只能成為一種歷史記載!








mdmage


文明的傳承在於文字和文章。居功至偉當推秦始皇,當年統一六國後推出了“車同軌,書同文”,其他所有不同文字所寫成的書都要焚燒(被漢朝說成了焚書坑儒)。除此以外,更得益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書寫方式…文言文(說與寫嚴格分離)。文言文的書寫方式有效隔離了各個時代的“流行語”,使得每個時代的文章都能統一表達,傳遞至今。

反觀西方的白話文,比如,英國200年前的文章,現代許多英國人都看不懂,只有專家才能解釋。而中國2000年前的文章,只要受過初中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能看得明白。以此類推,當代用白話以及許多網絡名詞所寫出來的文章,別說100年後的人,就是當代人有很多字眼都不知道是啥意思,從這角度來看,中國的文明已經開始中斷…


上善生命


這個問題是個很多人迷惑的,古代的文明,有的說四大文明古國,有的說七大文明,但只有中國的文明一脈相承,綿綿不絕。我來嘗試著分析以下幾個因素:

1.從地理角度而言,中華文明不容易跑出去打別人,別人也不容易打自己。西邊是大漠,西南是青藏高原,東邊和東南是大海,所以是比較適合宅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很牛了,鄭和下西洋的事可見一斑,所以在英國發動戰爭前,海上的威脅並不大。倭寇只算是腋肘之患。所以最主要的敵人就是在西北,北方和東北的遊牧民族。而中華文明的經濟文化又很高級,要麼碰上比較猛的皇帝,像漢武帝那樣的,下定決心打敗了遊牧民族,讓匈奴不得不西遷,遠離中華文明。要麼碰上蒙古或滿族這樣的,打不過,被統治,但這樣征服者又不得不學習漢文化,最終同化。這是從軍事和地理角度而言。

2.這一點,以前很少有人講,但我覺得很重要。就是中華文明在統一初期,就形成了統一的文字,所以應該感謝秦始皇。因為大家雖然來自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口音雜亂,相互聽不懂,但文字相同啊,不管你是福建還是新疆,東北還是西南,說話聽不懂,沒關係,寫出來以後,都懂,大家自然就認同了。

3.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一個物質的基礎和制度的基礎,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形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統。儒家思想強調的天下一統的觀念長期處於官方統治地位,讓所有人,即使在分裂時期,也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不敢苟安。

4.從民族和人種角度而言,雖然南北相貌有差異,但還絕對達不到黑人白人的區別。另外,亞洲人種的繁殖能力確實強大,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在儒家思想炎黃子孫的教導中,大家都認為是一個老祖先。

5.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依靠自己的傑出智慧和辛勤努力,卓有成效的政治管理制度,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成為世界文明中一直遙遙領先的文明,古代大量的外國留學生,藩屬國來留學,來進貢就是這種地位的體現。有實力才有魅力,國民當然有優越感,文明自然不會滅絕,反而會不斷輻射能量。

6.中國文明在面對外來的侵略或者壓力時,表現出堅決的抗爭精神,一般都抗得過去,實在扛不住了,被打敗了,又表現出驚人的韌性。抗日戰爭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以上六個因素,讓我們中華文明不僅可以生存,還可以發展,在走錯了路之後,更能及時糾錯,所以中華文明有強大的生命力,不但不會滅絕,而是不斷吐故納新,自我更新,如同鳳凰涅槃,會變得更偉大,更漂亮!


山東秀才小馬哥


可以這樣說,世界文明此起彼伏、幾經交替。聞名世界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後來的羅馬文明、古希臘文明、阿拉伯文明等等,在創造了無數輝煌後,都相繼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永久沉寂如泥,成了昨日黃花,繁華不再!

而唯有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雖幾經沉浮,最終卻總能浴火重生、傳承至今,生機勃勃、繁榮昌盛。那為什麼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沒有中斷?中華文明密碼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重要原因。

☆外部因素一一客觀因素

1、天然的地理環境,阻隔了外來強大文明的衝突。

天佑中華。大家都知道,中國地處東亞,東邊環海、西有青藏高原,北是西伯利亞高寒地帶,西北是茫茫沙漠。地理的天然屏障、山川的阻隔,使中華文明在冷兵器時代避免了與其他文明發生大規模的衝突。

歷史上,中國的主要威脅來自於北方草原,但由於中原農耕文明的先進,致使每一次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後,都無例外地被同化融合了。

2、集權的中央政權,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持續繁榮。不得不說,幾千年封建帝制,對中華文明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其中:

^大一統的思想,是文明持續發展的保障。秦始皇天下一統,政權歸一,後世無不繼承大一統思想,使中華文明不至於中斷。

^文字的統一,是文明延續的根本。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使過去各諸侯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歸於一統,不同區域的人能夠透過統一文字,瞭解文化、傳播文化。文字的統一,形成中華民族統一的文化心理,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傳播和延續。

^科舉的推行,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推力。有人也許認為科舉制是封建糟粕,實質上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舉的重大創舉,對中國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科舉制的推行,有利於打破階層固化,選賢任能,優化治理,使上下階層人員正常流動,保證了文明的延續。

^獨尊儒家思想,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不得不說,儒家思想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但其作為主流思想,影響了中國人的靈魂,逐漸使中國人與生俱來擁有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使中華文明在面臨衝擊時有足夠的韌性和承受力,而不至於毀滅。

主要因素一一文明密碼

1、超強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主要因素。

中華文化兼容幷蓄,不排斥異己,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並吸收、借鑑其他文化的積極成分,“夷狄自入華夏,守華夏禮儀,則華夏之”,這種兼容並收的包容性,使中華文明始終處於生機盎然的狀態。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蒙古、滿族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政權,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建立了區域政權,同時也有外域文化如佛教傳入中國,最後無一例外不被中華文化融合。

2、超強的凝聚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關鍵因素。受中國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有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胸懷,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有著“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魄,有著“天下一家,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家國一體”的觀念。就是這種與生俱來、血脈相連的認同和情感,鑄就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致使每到危難時,有無數熱血兒女“慷慨赴國難”,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

3、超強的民族認同,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因素。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後世雖經歷分裂,但大多數都把天下一統作為首要政治目標,幾千年中國大部分歸於一統。這種國家的長期統一,鑄就了民族心理上的統一,有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西方國家中,他們分裂之後,就沒有民族認同感,沒有國家認同感。只有中國人,無論多麼分裂,都始終堅持是炎黃子孫,有超強民族、國家認同感,致使中國無論政權如何更替,卻始終阻斷不了文化的傳承。這就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天賦,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關鍵之關鍵!


剛哥33561


中華文明沒有中斷我認為主要有這幾個原因:首先中國地理位置相對封閉,西南喜馬拉雅山脈,天然屏障,西邊溫帶大陸性氣候,非常乾旱,沒有辦法形成強大的力量入侵中國,大面積荒漠也保護了中國,中國的威脅一直來自北方,但中國一直很好的經營了長城防線。埃及,西亞都無險可守,印度幾易其主,外來力量都是從開伯爾山口入侵。其次中國自強不息,絕大多數時候都比周邊國家先進,周邊文化沒有能力文化入侵中國。蒙古武力入侵,假設蒙古文明程度高於中國,哪就不是蒙古漢化而是中國蒙古化了。再者中國人生命力旺盛,人口眾多,亞歷山大五萬大軍就能橫掃西方,要是來中國,還不夠戰國七雄之一的幾十萬秦國軍隊塞牙縫。最後我們得感謝秦始皇,偉大的秦始皇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給中國人心中深深印下了大統一思想,使中國沒有像西歐法蘭克王國那樣四分五裂,小國林立,大統一的中國足夠強大,有能力抵禦周邊小國的入侵。


虛偽的自尊1


其實現在的中華文明已經不是以前的文明瞭,文革對中華傳統文明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現在的國人無信仰道德敗壞,見利忘義,一切向錢看,目無規則,已經不再是那個禮儀之邦了


黑白世界v看不清


文字!文字是歷史的記載,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無論承受多大的災難,她的文字無可替代,無可更改,永遠留存。一個民族最重要的血脈,是她的文字,古埃及沒了,現在的埃及用的是阿拉伯文字,古印度沒了,現在的印度用的是英文,古巴比倫更是瓦解無影無綜。唯有中華民族使用漢字五千年,至今仍然在使用著,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國家,也是絕無僅有的國家,也是為什麼說中華民族五千年從未間斷過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