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斯拉看中國智能硬件的戰法和機會

聲明:裡面描述的特斯拉故障現象可能有個別描述不一定特別準確。

在一年半前,因為自動駕駛、Deep learning等AI技術風潮漸猛,雖然手頭很緊,但還是下手了Model X。畢竟這算是真正量產的最AI、最接近未來的一款智能硬件,想要直接感受一下它的現狀和未來進化。

去年10月提車,開起來跟奔馳切懷擋、打變道燈、切定速巡航操作方法一樣,一下子就上手了。特斯拉與奔馳合作,繼承了大量中高端車主的用戶習慣,這跟繼承奔馳的一些技術同等重要。本土造車,在不侵犯專利情況下,也應該維持寶馬或者奔馳等某一流派高檔車的操作習慣;不但維護了用戶的“高端感”印象,也真切的降低了用戶的學習成本,為用戶帶來便利。做硬件,尊重用戶使用習慣很重要。

從北京開去合肥上牌長達800多公里的路程,深刻體驗到路途上超級充電樁太少的痛苦,一天的路程開成了兩天。最近特斯拉終於有了轉換插頭,可以充國電的充電樁了;但是來得太慢了。本地化永遠是國際化公司的難題;對於本土造車,快速部署本地化服務肯定是一個優勢。

跟我一起駕車去合肥的一個兄弟是修理廠老闆,從他多年接觸大量各類高檔車感受來看,他的評價是這個一百多萬的車的噴漆、內飾、做工,連國內中檔車都不如,會讓非IT圈的高檔車用戶大失所望。在中國用戶已經被奢侈內飾寵壞的車市場,恐怕這是本土造車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多年來,很多智能硬件品類都是在非核心功能的用戶體驗細節上,先超越國外同行的。

不到半年,鷹翼門的一個機械扣手壞了、另一側門的一個距離防碰撞傳感器壞了;大半年後,充電口的控制和指示燈都故障了;胎壓四個輪子都顯示2.8卻報告說右前胎壓有問題(後來輪胎充氣後沒問題,應該是四個輪子都氣壓不足,可是單個輪子氣壓不足這種描述讓我害怕)當時感覺這個危害駕駛安全,不得不抽時間去維修了,結果在現場被告知還有更重要的問題:後剎車屬於召回必須換。最近冬天氣溫下降以來,早上經常遇到觸摸屏不靈要重啟的情況。

特斯拉這種情況,甚至讓我想起智能手環行業逝去的獨角獸-只會做“概念”產品的Jawbone,3個月就壞;因此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它首先被我們淘汰出局了。在造車領域,中國汽車製造的品質還達不到電子產品製造這樣的全球領先水平,可能無法品質方面大幅領先,但起碼也必須萬分重視品質。在硬件領域,高品質交付是生存的根本。

一個產品如果像特斯拉那樣技術很領先,是不是真的可以一俊遮百醜?我想很難,畢竟對於中國用戶,車是家裡的大件商品,價格不菲,對品質就會更加苛求。

那麼本土造車,一開始技不如人,是否可以運用80%的性能接近、20%的價格這樣的2/8原則來競爭呢?如果做好高品質交付、搭配本地化功能賣點,採用2/8原則戰術應該能幫助本土造車佔據一席之地。

Model X的前擋大幅面玻璃到車頂,外觀很酷炫,一開始非常吸引我,但是酷暑下平時開車只要太陽稍大,直射一會兒就感覺很熱需開大空調。冬天同理。大幅面玻璃導致了更耗電,續航變差不少。

這是一個典型的產品定義、取捨問題:是更炫酷的外觀重要,還是實用性重要?消費電子產品,我的觀點是50:50;車是五年以上使用週期的產品,沒法說換就換,用戶新鮮感過後一定更關注實用性,若硬件存在這樣的痛點,會在後面很多年裡被罵娘。高價值硬件,實用性比炫酷更重要。

接下來是一系列交互體驗和運營服務問題。

特斯拉大屏幕一開始讓我感覺很爽,但使用下來覺得交互設計連安卓手機水準都達不到;大屏幕空有那麼大的幅面,根本沒有很好地運用,真沒想到。

家附近有兩個超級充電樁,每次去都要排長隊,等不及就只能沒充電就走了;其實能讓用戶來之前查詢到有沒空位,技術實現並不難,然而這個雲服務功能竟然最近才有,而且還不能做到實時刷新,有時候會被人搶先一步佔據。

導航最近幾個月才有擁堵計算,也還不夠精準,沒有擁堵計算的導航就是廢材。在這之前我只好用手機百度地圖導航。那個大屏幕就這樣浪費了。

它的語音命令及交互是垃圾。垃圾到我不想描述,因為其中任何一個細節都是垃圾。

上述幾個問題,讓我特別困惑:特斯拉身處電子產業發達的硅谷,可以招募到大量優秀的軟件設計人才,為什麼會兼顧不到這些偏軟件的體驗呢?

也許車的複雜度,已經過度消耗整個團隊、特別是核心產品負責人的精力了,關注完核心駕乘體驗,他們再也無力關注更多,只好以後慢慢改進。我們中國本土造車可以更加開放地合作,沒有人能夠自己獨家把車的方方面面做好。比如很多廠家已經找了我們合作,在智能手環中植入智能車鑰匙的功能。

最近一週又發現一個致命問題:礦泉水瓶兩次出現在腳剎底下,緊急情況下剎車若被瓶子頂住,踩不下去會很危險;後來發現瓶子是穿過司機座位底部的空隙滾了過來。傳統車的司機座位底部是封死的。

這個問題是工業設計師追求座位基座設計簡潔性導致的。汽車這種硬件產品設計,應該以安全為第一準繩,時刻掛在設計師腦門上。如同我要求華米科技的可穿戴設計師團隊,必須圓角、無厲邊,剛毅線條和尖角再好看也禁止採用;必須對用戶身體友好,揮手不能有任何刮傷自己或者旁人的潛在可能。任何一個品類的硬件產品,都應該有幾條工業設計原則,是至高無上的,必須逐條對照遵守。

整體而言,從Model S升級到X,創新有點過多了,而且這些新的點沒有被充分關注和重視,我想是Elon Musk忙的事兒太多導致的,他管了好幾個公司。硬件產品推出新款,新功能增加必須限制在30%之內,才是安全的;否則不是延期就是帶著很多bug進入市場。

自從2010年雷軍雷總帶領小米開啟中國智能硬件之門,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方法論得以被硬件業真正認真對待,多年後他倡導的新國貨運動蓬勃發展,一個全新的中國品牌全球化時代在他的推動下來臨。

中國硬件必定崛起,祝福你們,本土造車的朋友們。

後記:

回想10多年前,因為愛好戶外越野曾瘋狂地玩過車改裝和下場比賽,玩遍了皖西南的山山水水;從差速鎖到各種減震,以及泥地胎、直升機探照燈、絞盤等外部裝備,也都一一折騰過;甚至上過奇瑞和江汽試車員的工程車去體驗200公里時速以上的高速離心旋轉測試,就差隨著試車手朋友去冰天雪地or西北沙漠去做幾千公里的路試了。切諾基、塞弗、陸風、短帕、短途樂都是曾經的改裝最愛。

這一晃到了新造車時代。

去年12月份某天晚9點多下班,北京超級嚴重霧霾,我打開了特斯拉號稱可以防護化學武器的空氣過濾系統,自動駕駛在北四環因為濃霧而昏黃的路燈下,忽然冒出一種科幻電影中末日渡劫之後的感覺。

感謝Elon Musk的勇敢創新,讓我體驗到未來,也激發了更大的創新勇氣。那些談論現在就能超越特斯拉的都是胡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