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藏文史料中瞭解唐卡的形成

有關唐卡形成的藏文史料有兩種常被人們引用的版本:

一、松贊干布的傳說

一是將唐卡的起源定為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其根據是五世達賴所著《釋迦佛像·水晶寶鏡》書中的一段話:“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這幅女神像,將此作為裝藏,放在神像裡了。”

從藏文史料中瞭解唐卡的形成

在這裡沒有涉及繪畫的材質、形制和“唐卡”這一詞彙,即使這段記錄屬實,這幅繪畫也只能被客觀地視為“可移動的神像”。

從藏文史料中瞭解唐卡的形成

二、大絲緞唐卡

二是關於“唐卡”一詞最早的出現,來源於12世紀左右的藏文史籍《巴協》一書中對於8世紀中葉建造桑耶寺的記載:“所有塑像都與密乘所說相符。總共有塑像七十九尊,經部續部的傳承畫像十四部、柱子一千零二、大門三十六、小門四十二、大梯六、大鐘八、大絲緞唐卡三……”

從藏文史料中瞭解唐卡的形成

書中所提到的“大絲緞唐卡”,為我們提供了“唐卡”這一專用詞彙出現的最早的文字依據。

從藏文史料中瞭解唐卡的形成

雖然我們無法尋覓到這三幅大絲緞唐卡的真跡,但在吐蕃佔領敦煌時期(761~848年),在敦煌藏經洞的遺存中所畫在絲絹上的作品,尤其是現藏於大英博物館,836年由藏族畫師白央參與繪製的《藥師淨土圖》更得以實證。

從藏文史料中瞭解唐卡的形成

而在西夏黑水城出土的11世紀至13世紀的布畫、絹畫,從內容到形制已具有唐卡成熟的特質,特別是福特收藏的12世紀有藏文題記的《綠度母》唐卡,則為我們提供了早期唐卡的標準樣式,從而印證了《巴協》書中的文字記載,即在8世紀藏王赤松德贊時期唐卡已經出現,與吐蕃佔領敦煌時期的吐蕃帛畫在時代上相符。

從藏文史料中瞭解唐卡的形成

到了12世紀已趨於成熟,成為藏傳佛教中的一個獨立畫種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