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大藏經》形成的淵源

藏文《大藏經》是藏傳佛教十分珍貴的文物和文化成果,是一套大型佛教典籍叢書。約在公元14世紀由藏僧編撰而成,主要內容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著作,包括4500餘部藏文典籍。其中收錄的許多經典甚至在印度都已消失很久。藏文《大藏經》由《甘珠爾》(佛語部)和《丹珠爾》(論部)兩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許多關於天文、曆法和醫藥等方面的著作,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寶貴的經典,在世界上地位極高,各國學者都對它進行深入研究。談起藏文《大藏經》的形成歷史,要從佛教在西藏的流傳說起。

1、藏傳佛教

公元7世紀中葉,佛教由印度和漢地傳入西藏,此時正值松贊干布執政時期。一直處在和藏區原始信仰——苯教的長期鬥爭中的佛教,為順民心,立足本土,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祇和儀式,教義上以大乘為主,大乘佛教顯密俱備,尤重密宗;並視無上瑜伽密法為最高修行次第,崇信“喇嘛”(上師),形成了獨特的藏密。佛教與苯教經過長期鬥爭和融合形成以後的佛教,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藏傳佛教”。

2、三大目錄的出現

相傳在松贊干布執政時,曾派端美桑布扎等人到印度學習梵語,學成歸來,始創西藏文字,之後為擴大佛教影響,一些藏族學者開始了譯經工作,他們將梵、漢、于闐等文字的有關經論譯成藏文,譯師們採用逐語句翻譯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忠於原著。

公元8~9世紀之間,吐蕃的譯經事業蓬勃發展。翻譯的佛經多了,被輾轉傳抄,隨著傳播廣泛性的擴大,為避免翻譯工作的重複、浪費,使得編定目錄一事提上日程,於是就出現了“三大目錄”,即秦浦、龐塘和登迦。藏族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大師,藏傳佛教夏魯派的創始人布頓·仁飲珠(1290~1364年)在編定大藏經目錄時還曾親見過這三種目錄,這說明13世紀時還存在。不過現在只有最後一種目錄倖存于丹珠爾之中。

3、第一次藏文《大藏經》的結集

13世紀,藏族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一大批藏人在元朝朝廷官居要職,藏民更是頻繁出入大都從事傳教、經商、進貢等活動。他們受到內地文化的薰陶與影響,加之充分的物資和文獻條件使其有了進一步整理編輯佛藏的願望,於是在世尊智劍和衛巴洛賽的主持下在那塘寺進行了第一次藏文《大藏經》的結集,分甘珠爾部和丹珠爾部。之後,由蔡巴萬戶長貢噶多吉主持完成一部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部的繕寫工作,因此,被稱做“蔡巴甘珠爾”。他還聘請當時名望很高的佛教學者布頓大師負責大藏經的審定工作,使得這一手寫本成為藏區最具權威性的精審本,並廣為流傳。

藏文《大藏經》形成的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