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或改摊销 A股又遇“黑天鹅”

近期,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针对会计准则咨询论坛中的“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征求了会计准则咨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简言之,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支持“商誉摊销”,而非现有的“商誉减值测试”。若商誉处理改为“摊销”,将直接影响企业每年的净利润。

理由有三点:

一是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是购买方确定其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价值是递耗的;

二是当被购买业务随着协同效应的产生和经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现时,商誉价值也相应地消耗;

三是如果不将商誉逐渐消耗的过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将商誉突然减值至零,那么可能会造成以前期间的企业业绩不真实。

有资深会计人士认为:“不论是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的发布,还是此次关于将商誉减值改为摊销的提议,都充分反映出监管层对于该类事项的密切关注。在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不理智的并购行为极有可能招致更严格的监管。”

约160家A股公司“商誉/净资产”超50%

此次“商誉摊销”提议的影响有多大?A股已逾1.45万亿元的商誉。

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超过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商誉总额约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4%。其中,约160家公司的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超过50%,21家超过100%,另有乐视网、*ST龙力等公司的净资产为负,商誉却高达7、8亿元。

其中,“商誉/净资产”超过100%的公司包括:金宇车城、凯瑞德、纳思达、南华生物、曲美家居、炼石航空、国美通讯、长城影视、长城动漫、海航科技、仁东控股、引力传媒、*ST大唐等。

多个行业“躺枪”

就行业分布来看,拥有最大商誉规模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传媒、生物医药、计算机,对应的商誉规模均超千亿元。TMT、医药生物等行业2017年的商誉减值规模相对较大。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1月7日,已有124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8年全年业绩预告,披露规模达到3成。近60家公司在全年业绩预告中提示,并购资产或存商誉减值迹象,预计会对当期业绩产生影响。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指出,市场对于上市公司2018年度业绩中商誉减值风险已有了一定预期。此外,证监会加强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监管,将使商誉减值信息更加真实和及时,后续整体商誉减值规模风险再次集中暴露的可能性降低。

民生证券分析师指出,2018年A股公司要兑现的业绩承诺约1987亿元,相比2017年的2124亿元略有下降,但规模仍然处在历史较高水平。而2018年的业绩承诺中,最后一年的业绩承诺约656亿元,较2017年同期有所增长。由于最后一年业绩承诺完成率普遍低于前期,因此2018年业绩承诺整体完成压力不小于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