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減值或改攤銷 A股又遇“黑天鵝”

近期,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針對會計準則諮詢論壇中的“商譽及其減值”議題文件徵求了會計準則諮詢委員的意見,大部分諮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併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方法。簡言之,財政部會計準則諮詢委員會支持“商譽攤銷”,而非現有的“商譽減值測試”。若商譽處理改為“攤銷”,將直接影響企業每年的淨利潤。

理由有三點:

一是商譽符合資產的定義,是購買方確定其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價值是遞耗的;

二是當被購買業務隨著協同效應的產生和經營時間的延長而逐漸變現時,商譽價值也相應地消耗;

三是如果不將商譽逐漸消耗的過程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而是將商譽突然減值至零,那麼可能會造成以前期間的企業業績不真實。

有資深會計人士認為:“不論是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的發佈,還是此次關於將商譽減值改為攤銷的提議,都充分反映出監管層對於該類事項的密切關注。在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不理智的併購行為極有可能招致更嚴格的監管。”

約160家A股公司“商譽/淨資產”超50%

此次“商譽攤銷”提議的影響有多大?A股已逾1.45萬億元的商譽。

據統計,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超過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譽,商譽總額約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環比增長4%。其中,約160家公司的商譽佔淨資產比例超過50%,21家超過100%,另有樂視網、*ST龍力等公司的淨資產為負,商譽卻高達7、8億元。

其中,“商譽/淨資產”超過100%的公司包括:金宇車城、凱瑞德、納思達、南華生物、曲美家居、煉石航空、國美通訊、長城影視、長城動漫、海航科技、仁東控股、引力傳媒、*ST大唐等。

多個行業“躺槍”

就行業分佈來看,擁有最大商譽規模的前三個行業分別是傳媒、生物醫藥、計算機,對應的商譽規模均超千億元。TMT、醫藥生物等行業2017年的商譽減值規模相對較大。

另有數據顯示,截至1月7日,已有1244家上市公司發佈了2018年全年業績預告,披露規模達到3成。近60家公司在全年業績預告中提示,併購資產或存商譽減值跡象,預計會對當期業績產生影響。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指出,市場對於上市公司2018年度業績中商譽減值風險已有了一定預期。此外,證監會加強對上市公司商譽減值的監管,將使商譽減值信息更加真實和及時,後續整體商譽減值規模風險再次集中暴露的可能性降低。

民生證券分析師指出,2018年A股公司要兌現的業績承諾約1987億元,相比2017年的2124億元略有下降,但規模仍然處在歷史較高水平。而2018年的業績承諾中,最後一年的業績承諾約656億元,較2017年同期有所增長。由於最後一年業績承諾完成率普遍低於前期,因此2018年業績承諾整體完成壓力不小於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