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对中国来说,历史上最大的仇人就是日本鬼子。不知道这些“鬼子”曾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造下了多少孽。所以,一直到现在,老百姓还管当年的日本兵叫“鬼子”。这当然是一种蔑称,可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还真有一个来历。

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早从明朝中期开始,日本人就对中国就不断地骚扰,让明朝皇帝为之头痛不堪。那时候中国人称日本叫“倭国”,称那些来中国骚扰的日本人叫“倭寇”。“倭”是贬义词,是“猥琐矮小”的意思。“倭寇”就是“猥琐矮小的盗贼”。这个称呼很形象,也极具蔑视。因为日本人的行为确实不怎么光彩。离那么远都来盗窃,真可谓是盗贼中疯子。幸亏明朝有戚继光、俞大遒等抗倭名将,才得以阻止倭寇的骚扰。然而,这只是暂时的消停,他们并没有罢休。

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到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外国人涌进中国。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老百姓什么时候见过这阵势?猛然见到那么多长得奇形怪状的外国人来到我们国家无恶不作,甚是痛恨。这都是些“什么鬼”?就称这些人为“洋鬼子”。

自从明朝一别,日本人并没有忘记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已经憋了几百年了。看到西方列强先下手进入了中国,再也坐不住了,便又开始了对中国的“盗窃”。不过这次不再是当年明朝时期的那种“小偷小摸”的行径了,而是大规模的侵略。

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近代,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决战是“甲午战争(1894年)”(这次决战本来中国很有实力打赢的,没想到结果却全军覆没。以后咱们再说这个)。就在决战前夕,清朝使臣李鸿章出访日本。当时李鸿章凭借手中的北洋水师,在日本人面前还是很有底气的。在记者会上,日本人很奇葩:先不谈国事,“唠点儿文学方面的”。想“将”李鸿章一军,好让中国代表队出出丑。于是就出了一个上联让李鸿章来对。这个话题也让各国的记者们都感到很轻松:这回有好戏看了!

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从这个上联不难看出,虽说唠的是文学,可是话中暗含刀锋,夸耀自己兵强马壮,是在向李鸿章示威啊!这时候,记者都把目光转向了李鸿章。

再看李鸿章,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先让日本人为自己研好了磨。才拿起笔,一挥而就,下联出来了:“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刚一收笔,周围的记者们个个拍手叫好。

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其实说白了,日本鬼子简直是自找没趣。竟然找李鸿章对对联!李鸿章可是大儒曾国藩的学生,文化功底深得很,如果对对联败给日本人,那岂不是荒唐?

咱们来看李鸿章的下联。整体意思是在骂日本人:当年那个倭寇的本性又暴露出来了。原来是小偷小摸,现在竟敢来盗窃皇帝的龙衣!他把“琴瑟琵琶”对成“魑魅魍魉”、“八大王”对成“四小鬼”、“王王在上”对成“鬼鬼犯边”。一时间骂得日本人张口结舌。

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李鸿章

当时那么多记者在场呢。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传遍了两国。百姓也从此改了口,不再称日本人为“倭寇”了,就叫“鬼子”吧。就这样,日本人“鬼子”的称号就诞生了,只是没有广泛流行开来。

直到二战时期。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变成了日本兵猖狂、肆虐掠夺的主要场地。一连十几年,中国老百姓深受其害,不愿意提起这些人。但是又不能避而不谈,怎么办?只能用一个代号来代替,“鬼子”这个词就是现成的。

我们为什么称日本兵为“鬼子”?

这个也正符合中国的文化。如果喜欢什么东西或者什么人,人们会给他起个可爱的昵称;相反,如果人们讨厌什么,也会给他起个贬义的代称。无需多言,单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感情色彩。“鬼子”这个称呼就恰恰表达了中国人对日本兵由衷的痛恨和蔑视的态度。

(简短小文,有感而发;只言片语,定有不足。道不尽沧桑历史,写不完兴衰长歌。旨在抛出砖石,引来无暇美玉。敬请留下您的文明评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