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陳光明,男,漢族,1980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淮陽縣科潤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淮陽縣王店鄉王店村駐村第一團支部書記,淮陽縣工商聯執行委員會委員,淮陽縣人大常委,周口市青聯委員,周口市向上向善好青年,河南省10名“青春脫貧榜樣”之一,國家畜牧總局肉牛養殖協會會員。公司先後被評為周口市青年文明號、周口市扶貧示範基地、“兩園工程”示範基地、河南省青年返鄉創業示範基地、河南省青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等。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strong>少小離家去打拼

1980年8月16日出生的陳光明,從小就跟著爺爺在淮陽縣城讀小學和初中,這位平時愛讀書的少年小夥,因酷愛寫作,造成偏科,從而導致升高中時僅差2分,沒被當時叫得最為響亮的省重點中學——淮中錄取。

後來,陳光明轉到朱集鄉高中讀書。當時因家中經濟條件不好,父母考慮讀不讀高中一個樣,農民的孩子反正有幾畝種著哩,無論如何也餓不住。就這樣,陳光明讀高二那年就離開了心愛的學校。從此,便在家中放牛、養羊、餵豬,割草餵養它們,這些決不是一個不安分青年的最終選擇。

一天,父母因一事狠狠訓了他一頓,性格倔強的陳光明一氣之下於2001年2月懷揣夢想的他便離開養育他十多年的這片熱土,選擇了外出務工。

他首先到鄭州去尋找工作。“當時,年齡小,又沒啥技術,所以人家叫幹啥就幹啥,只要能掙錢餬口就行。”據陳光明回憶。

最早一份工作就是幫別人賣圖書,送書送報,心想:“自己幹這份工作既能掙錢,還能看書,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於是,他每天起早摸黑為別人賣書賣報、送書送報。

然而,為別人幹了一年,圖書老闆只管吃住,工錢一份也沒給。“因為,當時不學法,不懂法,更不會用法。所以,只自認倒黴。”陳光明說:“不過,自己總算知道箇中經營竅門,隨後自己便單幹起來。”

後來,陳光明購置一輛舊自行車,拉著書報在街頭擺攤設點搞銷售。“生意還算可以,夠在鄭州吃住的。”他笑著說。

2002年3月,陳光明手中有了些積蓄,又向同鄉好友轉借些,開始在鄭州德化街租房搞圖書及音像批發。他說:“在街上到處擺攤設點,一是城管人員到處趕,自己到處跑;二是這樣做畢竟太辛苦,還掙不到太多的錢。”“自己當老闆搞批發情況就不同了,既能掙到更多的錢,還能讓更多的人前來就業。”他又補充道。

隨著時間推移,加上陳光明經營有道,堅守誠信經營,所以回頭批發的顧客較多。幾年後手中有了更多的積蓄,接著他又擴大經營範圍和品種。他先後在北京華聯,鄭州金博大,丹尼斯等超市經營圖書和音像,後來又發展到10多個門店。

手下員工就有20多個,當時每個員工工資都不低於1200元,而且還管吃住。因此,許多員工都願意跟著陳光明幹,人人務工都很賣力氣,個個務工都很踏實。再加上,經過培訓的這些員工說話和氣、買賣公道,每個圖書音像店又都極具一定誠信度,所以回頭批發的顧客及購買的散客都很多。

“尤其是節假日,批發客人多,家長帶孩子購書的也多,有時忙起來,真的顧不上吃飯。”陳光明說。

就這樣,陳光明在圖書音像銷售行當裡,一干就是10多年。當然,他也掙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strong>回鄉成為創業人

有了人生第一桶金後,2013年3月的一天,陳光明到東北遼寧遊玩。並順便拜望一位交往多年的朋友。

朋友家中是養牛的,並有近千頭。此時,陳光明心想:“地是萬物之本。任何東西都是大地所出,現在自己有了一些資金,為啥不去好好回報家鄉父老呢?”

朋友也勸道:“光明,如果你也回家養牛,肯定能帶動家鄉致富。”

其實,陳光明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因為,每次回鄉,看到家鄉有面貌不是“濤聲依舊”就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父輩們不是面朝黃土就是背朝天,整天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年年收入都不高,至今仍在貧困線上,以至個別男青年連個媳婦也娶不上。因此,在朋友勸說下,陳光明決定回鄉創業。

2013年5月,陳光明從東北用車拉回72頭小母牛。同年10月,投資300萬元建成佔地100畝的大型養殖場,併成立自己的公司——淮陽縣科潤農牧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品種肉牛繁殖、育肥和深加工等。

萬事開頭難。因為不懂技術,所以陳光明拉回的小牛犢雖然慢慢長大了,但在一次流行性感冒中,這批已長大的母牛轉化成了肺炎,一下子死亡23頭,這讓陳光明一次性損失18萬多元。

不服輸的陳光明哪裡跌倒哪時爬。他開始學習技術,學習牛病的防治,學習科學飼養。苦心人天不負,很快他由一名“門外漢”變成了一名養牛的“土專家”。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strong>致富不忘饋鄉鄰

陳光明隨著飼養技術的成熟,公司越發展越大,牛越養越多,村民見養牛能掙到大錢,便產生養牛的想法。為此,陳光明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方式,將牛犢以家庭條件好的5—6頭,條件差的2—3頭的形式分給農戶飼養,由公司統一供種,統一防疫,統一回收,統一銷售,以點帶面,帶動村民投入到養牛事業中來。

2016年,養殖場一下就消化6000畝地的秸稈1000萬斤,僅秸稈一項就增加村民收入100萬元,僅此一項他先後安排30人就業,以每人年增收4萬元計算,村民共增收120萬元;用託養肉牛200多頭,每頭年收益5000元,又使村民增收100餘萬元。

目前,陳光明已帶動200餘戶貧困戶脫貧。如今,他又與200名貧困戶建檔立卡並簽訂了幫扶協議,2017年年底將帶動這些貧困戶完全脫貧。

為使養牛利潤更大化,陳光明又向國家商標總局申請了“光明牛”商標,公司屠宰加工,煮制包裝,因市場需求反響很好,大家都需要如此品牌的好牛肉。為進一步使村民儘快脫貧,陳光明又通過“互聯網+”的模式,賣向全國各地,從而創取更大的利潤。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淮陽縣“脫貧攻堅·青春榜樣”之陳光明

談起未來打算,陳光明信心滿滿地說:“未來幾年,公司將再投資1000萬元,建設標準化牛舍10棟,100萬斤玉米青貯池8座,有機肥加工設施1座。公司採取‘公司+農戶’新型運作模式,將所產牛犢向周邊村民出售、寄養,以公司為龍頭,扶持發展20-30戶存欄在20頭以上的肉牛專業養殖戶,力爭把王店鄉打造為中原地區遠近聞名的肉牛集散地、優質牛肉加工基地、特色牛肉輸出地,使當地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目前的陳光明正在以前所未有膽略在新時代下,帶領周圍村民共同走向致富之路。這既是他的最初夢想,更是作為一名黨員的原本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