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採風網滄州站趙志忠報道:2018年12月8日上午,在河北省滄州市文化大廈舉辦了《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此次座談會由滄州國學院主辦,《四庫全書叢編》項目部、南皮張之洞研究會協辦。

《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參加新書發佈會的有: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之洞全集》總編秦進才,中共滄州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劉恩國,滄州國學院院長何香久,滄州市社科聯副主席高樺,滄州國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雲英,滄州日報總編助理、編委、專副刊主任張徽貞,滄州詩詞楹聯學會會長王今偉,《張之洞詩箋註》作者蔡永貴,河間詩經研究會副會長董傑,南皮張之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葉書龍,滄州師範學院文學院付紅妹及滄州市及周邊縣市的文化學者、專家、詩詞、楹聯愛好者等。

<strong>座談會由滄州國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雲英主持,在座談會上,滄州國學院院長何香久,本書的作者蔡永貴,河間詩經研究會副會長董傑,南皮張之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葉書龍,中共滄州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劉恩國,滄州師範學院文學院付紅妹,河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之洞全集》主編秦進才先後發言,並給予高度評價。

《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蔡永貴先生積勞十年,潛心研習並精心箋註的《張之洞詩》稿本,主要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張之洞詩文集》及《張之洞全集》為底本。《張之洞詩箋註》以詩的形式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張之洞,填補了滄州乃至全國張之洞文化研究的空白,對弘揚南皮文化,滄州區域文化、建設文化之城具有重要意義。

《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張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壺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初三生於貴陽六洞橋。四歲入塾,八歲讀《四書》、《五經》畢,十歲作詩文能“援筆立就”,十一歲寫下《半山亭記》享有“神童”之譽。十二歲作詩文一冊曰《天香閣十二齡草》。其後曾師從胡林翼、韓超等。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

《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 此書作者蔡永貴,筆名雙清,晚號冰壺痴翁。1957年生,河北南皮人,中學高級教師。喜文學,工詩詞。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滄州市詩詞楹聯學會理事,滄州國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滄州國學研究會學術委員,張之洞研究會會員,其詩詞作品散見於各媒體、報刊。

<strong>在本書作者蔡永貴了解到,他是張之洞同鄉,出於對鄉賢的敬仰和對中華詩詞的酷愛,10多年來把全部精力轉向張之洞詩歌。他潛心蒐集研習資料,實地踏訪香濤足跡,走訪張家後人,以題解加註釋的形式,箋註近500首詩併成書。書分上下兩卷,幾乎收錄了張之洞的全部詩作,是國內首次印行的完整的香濤詩箋註本。

<strong>對於滄州人來說,或許只知道張之洞是晚清著名的大臣,是南皮人,卻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這是由於張之洞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政治人物 ,以其政經業績烜赫於世,而相形之下把他在文學史上的詩名被漠視了。張之洞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不但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大力興辦學校,提供洋務教育,倡導“中體西用”,力圖是國家興盛。

《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同時他是一個詩學造詣頗深的詩人,主兼宗唐宋,提出“宋意唐格”的主張,既學唐詩之音節雅緩,又學宋詩之理趣盎然。張之洞的詩歌成就,清末和民國時期的評論家大多都給予肯定。張之洞才大學富,負盛名,領重鎮,出將入相,而不作一矜誇語。在千姿百態、流派紛呈的晚清詩壇中,他的詩歌創作與眾不同,走的是一條“務為清切為主”的清雋雅緻、情韻婉篤的路子。其詩宏肆寬博,汪洋如千頃波,典雅厚重,無纖巧枯澀之氣,不尚高古奇崛,博大開上意,忠篤革士風。張之洞其詩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手法,用典、詠史、明理、詠物寓志可謂晚清詩壇大手筆。

《張之洞詩箋註》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河北滄州舉行

<strong>據書作者蔡永貴說,張之洞詩作大體可以根據所處時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任職京官時期,這一時期作品多是清流唱和之作、無甚可取,如胡先驌言“公詩在持節湖北以前,尚少精粹之作……皆唐人極膚泛之作,言之無物者”,可謂精當;第二階段則是出任封疆時期,由於公務繁忙,詩作極少,但詩中內容“皆有本事”,或反映朝局鬥爭、或感嘆時事、或心憂民生;第三階段則在癸卯入京之後,迭經戊戌、庚子大變,國是日非,詩風轉為沉痛,“處新舊變革之際,危疑絕續之交,其身世之感,一見於詩”,此時詩作也為時人議論最多。庚子以後,大約是張之洞最後的十年時光,這也是筆者認為張之洞詩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strong>《張之洞詩箋註》一書問世,滄州市詩詞界反應強烈,一時間賀詩如潮,僅在座談會期間就收到賀詩十餘首,選錄部分賀詩於此,以襯托氛圍。

<strong>《張之洞詩箋註》座談會後詩友贈詩集錦:

<strong>作於同窗永貴新書發行之際

<strong>董傑

<strong>十年蔡注已功成,今日憑書得盛名。

<strong>韻事多含辛苦淚,題箋尚有壯遊情。

<strong>南皮清論仍遙望,北面群儒亦不爭。

<strong>百載韶華無著筆,三更詩律伴吟聲。

<strong>銜沙填海永初志,煉石補天須此行。

<strong>張之洞詩箋註研討會幸會諸友

<strong> 王今偉

<strong>邂逅馬明章,悠然興未央。

<strong>才吟滄海韻,又念河間王。

<strong>漫詠三冬暖,同憐七步強。

<strong>冰壺痴弱水,箋註印濤香。

<strong>題《張之洞詩箋註》

<strong>王今偉

<strong>信是雙清競自由,詩聯浩瀚幾相扶。

<strong>晚來行得香濤令,一片冰心在玉壺。

<strong>張之洞詩箋註研討會幸會諸友和王今偉

<strong> 馬明章

<strong>弘毅注箋章,誠然意未央。

<strong>蔡師才永貴,偉著號今王。

<strong>十月霜天暖,多方翹楚強。

<strong>詩文五百首,上下泛書香。

<strong>贈蔡永貴老師

<strong>馬明章

<strong>抱冰今幸識,一註解香濤。

<strong>十載奔波苦,百年忠義撈。

<strong>日華春又暖,滄海韻如滔。

<strong>蕭索青衫客,書成誨我曹。

<strong> 贈蔡永貴老師

<strong>董振永

<strong>誠然蚯蚓飲黃泉,箋註十年砥礪堅。

<strong>弱柳當風披綵線,碧荷承露捧珠盤。

<strong>朝夕據典抒胸臆,日夜驅車之洞園。

<strong>無竟居士長眠笑,詩人盛會喜空前。

<strong>為蔡永貴先生《張之洞詩編注》功成賦 (新韻)

<strong>王曉陽

<strong>因重香濤鼎清末,十年遣筆浚詩河。

<strong>跛足跡遍神州路, 斗室腸搜擊鍵格。

<strong>宋意唐格新體創,風行絕律晚清歌。

<strong>煌煌兩冊集成大,文史補缺不可多。

<strong>

<strong>

<strong>參觀滄州國學院四庫全書叢編有感

<strong> 蔡永貴

<strong>大典明編永樂裝,全書清纂續輝煌。

<strong>紀何欽定滄州傲,今創新版四庫芳。

<strong>謝同窗董傑《張之洞詩箋註》出版詩作。

<strong> 蔡永貴

<strong>班荊道故意深稠,再聚滄州贄賦舟。

<strong>董蔡欣然同撫掌,伯牙琴響子期悠。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