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今天,對漢字最大的爭議莫過於「簡、繁之爭」,在網絡上甚至形成了「簡體黨」或者「繁體黨」互撕。

經常看我文章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是支持簡化字的,這不是簡單的「價值觀」和先入為主的「既定立場」,而是基於兩點:

  • 文字學的學理。
  • 詳細瞭解我國建國以後文字改革的過程。

我是不需要查字典就基本上認識甲骨文、金文,我從來不認為「認識繁體字有助於繼承什麼傳統文化」等等之類的論調。

<strong>目前網絡上有過一些文章,我覺得深度是不夠的,所以,將會用一系列文章談一下簡化字問題,不撕不噴,我只希望起到一種「兼聽則明」的作用。

比如:繁體黨經常詬病的「萬能符號:又」的類推——「漢、歡、難、雞」等等,我從來沒有看到有人給出很好解釋。簡單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帶來的「類推難題」,這不是簡化字的缺陷,不管繁體、簡體都大量存在這種問題,不懂文字學就不知道,也可以說這個問題在世界上所有語言文字中都存在。

<strong>本文先談簡化字的一種來源:古本字,簡化方法就是「從古從簡」,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萬」和「萬」。


<strong>一、「萬」字溯源

漢字「萬」始見於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造字本義可謂一看即明,象形,取像於「蠍子」:

《說文》:「萬,蟲也。從厹,象形。」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萬」被假借表示數量詞「十千」,久借不歸,假借義甚至比本義更常用,所以,在本字的基礎上加「蟲」部造「蠆」字,表示本義「蠍子」。

段玉裁注《說文》:「謂蟲名也。假借為十千數名,而十千無正字。遂久假不歸,學者昧其本義矣。」

在甲骨文中,「萬」就表示數量「十千」,如《合集21651》:萬人歸。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合集21651》:萬人歸

「萬」在金文中就更常見了,金文吉語「萬年、萬世」特別多,比如西周《中義鍾》的「萬年永寶」: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殷周金文集成》-29

所以,「萬、蠆」就跟「然、燃」「其、箕」的分化方式一樣:

本字被借走表示虛詞意義,久借不歸,鳩佔鵲巢,假借義佔據了本字,那麼,就需要另造一個字表示本義。這也是漢字非常常見的一種分化方式。

<strong>也許有點繞,但我們只需要知道:表示「十千」的「萬」是一個假借字就夠了,「萬」的象形本義「蠍子」,被後起字「蠆」所承擔。


二、「萬」字溯源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根據裘錫圭先生的《釋萬》一文考證,「萬」在甲骨文中表示一種專門從事樂舞工作的族群——萬人、萬族,而他們所跳的舞叫做「萬舞」。【注1】

「萬舞」古代舞名,比如《詩·邶風·簡兮》的記載的「方將萬舞、公庭萬舞」:

《詩·邶風·簡兮》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左手執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萬舞」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後是「文舞」,舞者手拿「鳥羽」和「樂器」。

《甲骨文合集28461》有「乎(呼)萬舞」之句,表示「命令萬人跳舞」: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甲骨文合集30028》是「萬舞求雨」的卜辭:「叀萬乎(呼)舞,又(有)大雨」。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甲骨文合集30028》

《甲骨文合集30658》:「今日萬,不雨」,意思是:今天以萬舞求雨,沒有下雨。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甲骨文合集30658》

「萬」字在西周金文中目前還為見到,從東周戰國早期的金文開始,「萬」就代替<strong>「萬」表示數量「十千」: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戰國的《單(言昔)討戈》上的「三萬」: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殷周金文集成11267

戰國時代的璽印文字中的「千萬」:【注2】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五代鎏金銀盒上的「千秋萬歲」四字:【注3】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浙江博物館藏品

還有遼代的「千秋萬歲」錢:【注4】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宋代蘇軾手書的《前赤壁賦》中「凌萬頃之茫然」用的就是「萬」而不是「萬」:

簡化字溯源:「蠍蟲」象形為「萬」;殷周舞者曰「萬」

蘇軾書《前赤壁賦》局部

結論

綜上考證和分析,可以發現「萬」和「萬」都是假借表示「十千」,二者的本義都是名詞:

  • 「萬」本義為「蠍子」,這個意義被後起本字「蠆」所承擔。
  • 「萬」本義是「商周時代一種從事樂舞的工作的人群」,本義完全消失隱匿。

「萬、萬」的古音相同,都為唇音明母元部字,最早從戰國時代就借用「萬」代替「萬」,以達到簡化的目的。

蘇軾書寫的《赤壁賦》用「萬」字可以說是尺牘,但從上面引用的另外幾個案列來看:「戰國兵器、五代佛器、遼代錢幣」上都使用「萬」而非「萬」。所以,甚至不能說是「萬」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體字」,而是通用字。

<strong>那麼,簡化字從古從簡,舍「萬」行「萬」,理據是非常充足的。

簡化字很大一部分來自古代的初文、簡體,很多都可以追溯到殷周甲骨文和金文,如:術(術)、灑(灑)、啟(啟)從(從)等等。

之後的「簡化字溯源」系列,將繼續討論簡化字三大來源:通用字、手頭俗字、草書楷化。

----------------------

參考文獻

  1. 裘錫圭. (2012). 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頁47
  2. 羅福頤. (1981). 古璽彙編. 文物出版社.編號4472、4476
  3. 國家文物局. (2002). 2001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文物出版社.頁124
  4. 郎成剛. (1996). 遼寧朝陽北塔出土遼千秋萬歲錢. 中國錢幣(1), 40-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