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strong>【导语】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首次在节目中加入“中国意象”概念,聚焦中国传统意象的传承与表达。同时,从关注传统文化到聚焦中国最顶尖的艺术团体,这是节目在精神内核延续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题材的选择和转换。

舞台上,两个机甲木偶正拿着网兜奔跑着捉蝴蝶,一个转身,小木偶误被大木偶的网圈住了,他转动着大眼睛哭着叫“爸爸”,大木偶走过去摸了摸小木偶的头,掏出口琴,吹奏了一曲《送别》。小木偶听得入神,身体不由跟着旋律摆动起来。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转场间,台上只剩下小木偶一人,他独自吹着《送别》望向远方,又喊了一声“爸爸”,却再无人回应。镜头扫向台下,观众已然潸然泪下。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这是北京卫视《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节目中的一段演出,整个故事由两只手工做成的机甲木偶表演而成,讲述了一对父子从年轻到苍老,关系由远到近,再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过程。

木偶由1200多个零件组成,借鉴中国古代战车制的操作模式,两人操控一只木偶,活灵活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震撼;故事涵盖的孝道文化,也让节目在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关于孝道的热议。句句在说“孝”,但却字字不沾“孝”,完美的寓“意”于“象”,也让观众的情感世界得到了升华。

北京卫视《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不止于动人。

<strong>跨界身先行 传承心亦远

对于北京卫视来说,“随波逐流”从来都不是一个熟悉的词汇,“敢为人先”的精神造就了北京卫视诸多传奇。

在电视人还在寻觅综艺节目新的突破点时,北京卫视已经率先打出了“跨界”这张王牌。《跨界歌王》凭借类型突破,成为暑期综艺市场的最大黑马,成功让“跨界”成为一个热词,一种精神,一大现象。紧随其后开播的《跨界喜剧王》,让“跨界”品牌继续延伸,并推向更广的维度和更高的高度。

9月11日,《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在北京卫视震撼开播。自第一季《传承者》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后,北京卫视完美承袭,同时开始尝试新的跨度。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导演焦健坦言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节目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第一期节目播罢,好评已紧随其来:“一个文化类的节目能够做的这么棒,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北京卫视让那些甘于寂寞的传承者,有机会发了一次光”、“若不是在镜头下,真的不知道中国有那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众多网友纷纷当起了“自来水”,在微博、微信、豆瓣等网络平台自发向友人推荐该节目。

如果说第一季的《传承者》是为了告诉大家“传承”二字背后的地方文明和族群文化,那么第二季就是要告诉国人我们正在“传承”,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专属中国的、“压箱底”的艺术文明,即“中国意象”。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在都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诸多遗珠般的优秀传统文明仍在默默无闻地发光传承,但普通观众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感受这些专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和璀璨文明。《传承者之中国意象》此时推出,将瑰丽的传统文明影像化,以秀的形式阐释唯美的中国意象和美学意境,可谓意义深远。

<strong>喻“象”于新形 传“意”于无形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传承者》一直以来的诉求,也是其品牌精神和内核所在。《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延续了第一季《传承者》的精神内核,继续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但这一次却把目标瞄准了中国意象 。

“意象”原本是指画外之意、象外之象。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万千种中国意象,拥有浪漫情怀的中国人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从此,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都拥有了意象。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从古至今,望月寄思乡、折柳喻离别,中国意象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情感、精神情怀和思维方式。

因为“中国意象”这一美学概念十分抽象,所以如何用电视的手段去更好地呈现和传达意象,如何用艺术呈现来展现一幕幕具体的“象”,从而传递出最深远的“意”成为新一季节目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而《传承者之中国意象》此次邀请了国内众多知名表演团体,带来惊艳而特别的意象式呈现,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而且大胆尝试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的跨界融合,尽显创新和创意。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当木偶戏遇上京剧,当文学遇到舞蹈……所有的艺术之象都重新焕发新生,绽放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想象和体验。

<strong>碰撞让观点有力 创新使艺术至美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保留文化观察员和青年团的角色设置,陈道明和范明依旧镇守观察员席位,而新加入的华少和朱丹的观察员角色也让节目更具看点。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不是导师也不是嘉宾,而是“文化观察员”。名称的变化其实暗合着节目定位的明确,即明星与表演团体之间是一种更加平等的沟通,既不仰视也不俯视。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此次《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也让青年团们的话语权多了不少。而“青年团”在观点上的碰撞,不仅展现了另一条理解传统技艺的路径,也是将理念价值以年轻群体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了又一次的改造与升华。

在舞美方面,《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创新的运用了电影、电视广告中的“子弹时间”拍摄手法与技术手段,以求更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妙。

根据大众的观赏经验,这样顶尖的艺术表演,一定要在现场观看才够过瘾,录制呈现在电视上往往会损失现场感染力。然而《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刷新了观众的既定思维,以“子弹时间”的拍摄手法,将每一个表演项目中最精湛的画面和瞬间定格在舞台上,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一颗子弹飞来的速度被重新解构,通过极致强化的慢动效果,让观众能够360度多维欣赏原本在舞台上转瞬即逝的至美之景。《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不仅真实还原了演员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更让观众在小电视荧屏感受了超越生活的奇幻感受。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传承是波澜壮阔的隽永画卷,是亘古不变的薪火相传,每一个登上《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舞台的项目,都是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而节目中表演项目的筛选标准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水准有高度,二是内容有深度。表演背后的人物故事、厚重的文化价值以及承载的中国精神缺一不可。

前两期节目中,《赵氏孤儿》被浓缩到短短8分钟的时间里,在唯美表演中传递一个“义”字中所承载的中国精神,让现场观看的朱丹老师忍不住眼含泪花;集体空竹表演《俏花旦》经由形式技巧的不断创新,成功将京剧艺术融于表演,成为中国杂技创新的代表之一;《胡杨魂》中近20名团员在台上翻滚腾挪,不仅展现出胡杨千年不倒、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让“军垦精神”成为热门讨论话题……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一段在电视上仅有8分钟呈现的表演,实际录制时间可能要超过一天。舞台秀导们与创演团队协力将节目浓缩在短短几分钟里,为的是既能真实还原文艺表演的固有魅力,又能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去激发传统文化的新活力,让普通观众能够通过北京卫视的荧屏得到殿堂级艺术作品的审美享受,这也是《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目标所在。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要做的是将中国当代优秀的艺术演出极致展现给每一个电视观众,让每个人通过表演之“象”逐渐触摸到关于“意”的精髓。

<strong>让文化认同到来 让传统文化回归

民族文化的传承,除了有一批坚定的传承者以外,更需要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只要全社会对于共通的文化准则怀着理解宽容之心,对于共有的文化财富有着情感共鸣的同理心,并为其传承努力去做些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传承者。

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让传统文化回归,也正是北京卫视创作《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初衷。节目组希望通过《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寻找中华民族深远广博的文化根系,坚定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在从《传承者》到《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过程中,北京卫视希望用电视人的自觉,引领观众寻找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北京卫视希望用《传承者》和《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表达这样的核心诉求:一是致敬传统,依靠首都媒体平台,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技艺和世代传承创新的传承者们表达敬意;二是放眼未来,通过邀请青年代表参与节目,在观点的交锋中倾听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声音,用艺术的近距离呈现去感染中国的年轻一代,鼓励他们将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并发扬光大;三是立足中国,通过传统文化和殿堂级文艺的精彩展现,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四是面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文化承载着的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梦想。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让文化认同到来,让传统文化回归

正如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在《2017北京卫视重点资源推介会》上所说:“大众不是问题,从众才是问题,北京卫视不迎合,只引领,捍卫正确价值观,传播优秀文化是北京卫视矢志不渝的追求,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才能成长。”

《综艺报》——传媒与娱乐的智胜之道。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