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strong>【導語】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首次在節目中加入“中國意象”概念,聚焦中國傳統意象的傳承與表達。同時,從關注傳統文化到聚焦中國最頂尖的藝術團體,這是節目在精神內核延續的基礎上所做出的題材的選擇和轉換。

舞臺上,兩個機甲木偶正拿著網兜奔跑著捉蝴蝶,一個轉身,小木偶誤被大木偶的網圈住了,他轉動著大眼睛哭著叫“爸爸”,大木偶走過去摸了摸小木偶的頭,掏出口琴,吹奏了一曲《送別》。小木偶聽得入神,身體不由跟著旋律擺動起來。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轉場間,臺上只剩下小木偶一人,他獨自吹著《送別》望向遠方,又喊了一聲“爸爸”,卻再無人回應。鏡頭掃向臺下,觀眾已然潸然淚下。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這是北京衛視《傳承者之中國意象》節目中的一段演出,整個故事由兩隻手工做成的機甲木偶表演而成,講述了一對父子從年輕到蒼老,關係由遠到近,再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過程。

木偶由1200多個零件組成,借鑑中國古代戰車制的操作模式,兩人操控一隻木偶,活靈活現,給觀眾帶來了視覺的震撼;故事涵蓋的孝道文化,也讓節目在播出後引發了社會關於孝道的熱議。句句在說“孝”,但卻字字不沾“孝”,完美的寓“意”於“象”,也讓觀眾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昇華。

北京衛視《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不止於動人。

<strong>跨界身先行 傳承心亦遠

對於北京衛視來說,“隨波逐流”從來都不是一個熟悉的詞彙,“敢為人先”的精神造就了北京衛視諸多傳奇。

在電視人還在尋覓綜藝節目新的突破點時,北京衛視已經率先打出了“跨界”這張王牌。《跨界歌王》憑藉類型突破,成為暑期綜藝市場的最大黑馬,成功讓“跨界”成為一個熱詞,一種精神,一大現象。緊隨其後開播的《跨界喜劇王》,讓“跨界”品牌繼續延伸,並推向更廣的維度和更高的高度。

9月11日,《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在北京衛視震撼開播。自第一季《傳承者》獲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創新創優節目後,北京衛視完美承襲,同時開始嘗試新的跨度。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導演焦健坦言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節目從內涵到外延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第一期節目播罷,好評已緊隨其來:“一個文化類的節目能夠做的這麼棒,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 “北京衛視讓那些甘於寂寞的傳承者,有機會發了一次光”、“若不是在鏡頭下,真的不知道中國有那麼令人歎為觀止的技藝”……眾多網友紛紛當起了“自來水”,在微博、微信、豆瓣等網絡平臺自發向友人推薦該節目。

如果說第一季的《傳承者》是為了告訴大家“傳承”二字背後的地方文明和族群文化,那麼第二季就是要告訴國人我們正在“傳承”,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了專屬中國的、“壓箱底”的藝術文明,即“中國意象”。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在都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諸多遺珠般的優秀傳統文明仍在默默無聞地發光傳承,但普通觀眾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感受這些專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和璀璨文明。《傳承者之中國意象》此時推出,將瑰麗的傳統文明影像化,以秀的形式闡釋唯美的中國意象和美學意境,可謂意義深遠。

<strong>喻“象”於新形 傳“意”於無形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傳承者》一直以來的訴求,也是其品牌精神和內核所在。《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延續了第一季《傳承者》的精神內核,繼續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傳承,但這一次卻把目標瞄準了中國意象 。

“意象”原本是指畫外之意、象外之象。悠久深厚的中華文明蘊藏著萬千種中國意象,擁有浪漫情懷的中國人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賦予了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從此,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臺樓閣都擁有了意象。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從古至今,望月寄思鄉、折柳喻離別,中國意象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構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情感、精神情懷和思維方式。

因為“中國意象”這一美學概念十分抽象,所以如何用電視的手段去更好地呈現和傳達意象,如何用藝術呈現來展現一幕幕具體的“象”,從而傳遞出最深遠的“意”成為新一季節目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而《傳承者之中國意象》此次邀請了國內眾多知名錶演團體,帶來驚豔而特別的意象式呈現,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特色,而且大膽嘗試傳統與現代、靜態與動態的跨界融合,盡顯創新和創意。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當木偶戲遇上京劇,當文學遇到舞蹈……所有的藝術之象都重新煥發新生,綻放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藝術魅力,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想象和體驗。

<strong>碰撞讓觀點有力 創新使藝術至美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保留文化觀察員和青年團的角色設置,陳道明和範明依舊鎮守觀察員席位,而新加入的華少和朱丹的觀察員角色也讓節目更具看點。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不是導師也不是嘉賓,而是“文化觀察員”。名稱的變化其實暗合著節目定位的明確,即明星與表演團體之間是一種更加平等的溝通,既不仰視也不俯視。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此次《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也讓青年團們的話語權多了不少。而“青年團”在觀點上的碰撞,不僅展現了另一條理解傳統技藝的路徑,也是將理念價值以年輕群體更易接受的方式,進行了又一次的改造與昇華。

在舞美方面,《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創新的運用了電影、電視廣告中的“子彈時間”拍攝手法與技術手段,以求更好地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妙。

根據大眾的觀賞經驗,這樣頂尖的藝術表演,一定要在現場觀看才夠過癮,錄製呈現在電視上往往會損失現場感染力。然而《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刷新了觀眾的既定思維,以“子彈時間”的拍攝手法,將每一個表演項目中最精湛的畫面和瞬間定格在舞臺上,就像電影《黑客帝國》裡一顆子彈飛來的速度被重新解構,通過極致強化的慢動效果,讓觀眾能夠360度多維欣賞原本在舞臺上轉瞬即逝的至美之景。《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不僅真實還原了演員在舞臺上的精彩表演,更讓觀眾在小電視熒屏感受了超越生活的奇幻感受。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傳承是波瀾壯闊的雋永畫卷,是亙古不變的薪火相傳,每一個登上《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舞臺的項目,都是歷經了歲月的洗禮。而節目中表演項目的篩選標準主要基於兩點:一是水準有高度,二是內容有深度。表演背後的人物故事、厚重的文化價值以及承載的中國精神缺一不可。

前兩期節目中,《趙氏孤兒》被濃縮到短短8分鐘的時間裡,在唯美表演中傳遞一個“義”字中所承載的中國精神,讓現場觀看的朱丹老師忍不住眼含淚花;集體空竹表演《俏花旦》經由形式技巧的不斷創新,成功將京劇藝術融於表演,成為中國雜技創新的代表之一;《胡楊魂》中近20名團員在臺上翻滾騰挪,不僅展現出胡楊千年不倒、堅韌不拔的精神,更讓“軍墾精神”成為熱門討論話題……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一段在電視上僅有8分鐘呈現的表演,實際錄製時間可能要超過一天。舞臺秀導們與創演團隊協力將節目濃縮在短短几分鐘裡,為的是既能真實還原文藝表演的固有魅力,又能通過聲光電等現代手段去激發傳統文化的新活力,讓普通觀眾能夠通過北京衛視的熒屏得到殿堂級藝術作品的審美享受,這也是《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作為大眾文化載體的目標所在。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要做的是將中國當代優秀的藝術演出極致展現給每一個電視觀眾,讓每個人通過表演之“象”逐漸觸摸到關於“意”的精髓。

<strong>讓文化認同到來 讓傳統文化迴歸

民族文化的傳承,除了有一批堅定的傳承者以外,更需要的是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只要全社會對於共通的文化準則懷著理解寬容之心,對於共有的文化財富有著情感共鳴的同理心,併為其傳承努力去做些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是當之無愧的文化傳承者。

讓中國的年輕一代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讓傳統文化迴歸,也正是北京衛視創作《傳承者之中國意象》的初衷。節目組希望通過《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尋找中華民族深遠廣博的文化根系,堅定對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民族的崛起和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在從《傳承者》到《傳承者之中國意象》的過程中,北京衛視希望用電視人的自覺,引領觀眾尋找民族復興的文化自信。

北京衛視希望用《傳承者》和《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表達這樣的核心訴求:一是致敬傳統,依靠首都媒體平臺,向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老技藝和世代傳承創新的傳承者們表達敬意;二是放眼未來,通過邀請青年代表參與節目,在觀點的交鋒中傾聽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真實聲音,用藝術的近距離呈現去感染中國的年輕一代,鼓勵他們將傳統文化繼承創新併發揚光大;三是立足中國,通過傳統文化和殿堂級文藝的精彩展現,喚起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自信;四是面向世界,讓世界進一步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文化承載著的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精神與夢想。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讓文化認同到來,讓傳統文化迴歸

正如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徐滔在《2017北京衛視重點資源推介會》上所說:“大眾不是問題,從眾才是問題,北京衛視不迎合,只引領,捍衛正確價值觀,傳播優秀文化是北京衛視矢志不渝的追求,因為一個民族只有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下才能成長。”

《綜藝報》——傳媒與娛樂的智勝之道。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