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干涩、异物感是传递出的什么信号?可不仅是视疲劳那么简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民使用电子通讯设备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以手机为例,很多人到了离不开手机的地步:

早上出门看天气、打车、地铁公交上刷朋友圈、拍照、信息查询、浏览新闻、炒股、理财、订机票火车票……手机现在是无处不在。

加之空气污染、干燥,城市里的年轻人还喜欢玩玩电游,喜欢熬夜。干眼症已经成为眼科第一大疾病。

<strong>什么是干眼症?

眼睛干涩、异物感是传递出的什么信号?可不仅是视疲劳那么简单

眼干是一种症状,也就是眼睛干涩感,一部分眼干是一时性的,大多是由于用眼过度引起的视疲劳所致,治疗视疲劳可以到药店购买滴眼液使用,适当休息就可以恢复。

然而干眼症在医学上并不是症状,而是一种疾病。干眼症指由于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增强,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眼表组织病变。

干眼症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世界范围内干眼症发病率大约在5.5%--33.7%不等。在美国女性和男性干眼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7%和11.1%。

根据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干眼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美国及欧洲高,其发生率约在21%--30%。

更重要的是,有些干眼症继发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倘若不加以治疗任其发展甚至会造成失明。

<strong>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引发干眼症?

眼睛干涩、异物感是传递出的什么信号?可不仅是视疲劳那么简单

在人的眼表面有一层泪液,人们眨眼时泪液随之均匀分布在眼球的表现,清洗眼结膜、角膜上的灰尘,以保持眼睛明亮。

一般人们的泪液分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所以老年人中干眼病的发病率较高。

其他可引发干眼症的因素相当多,包括:

1.不良的用眼习惯,其中主要的是看手机电脑屏幕时间过长,导致眼泪过度蒸发;

2. 生活工作压力大,甚至焦虑可以通过激素水平的改变影响到眼泪分泌;

3. 空气污染干燥,或者在空调房里呆的时间过长,导致泪液蒸发;

4. 更年期妇女,本身眼泪分泌数量下降,部分人还有时不时睡不着的情况。

5. 青光眼的患者,长期滴用抗青光眼药物可以干扰眼部正常的生态环境,导致泪液减少、局部炎症等。

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眼泪蒸发过多,或者眼泪分泌减少,导致干眼症。

<strong>干眼症有哪些症状?

眼睛干涩、异物感是传递出的什么信号?可不仅是视疲劳那么简单

干眼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睛有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眼红、视疲劳,眼分泌物多,畏光、流泪和视力减退。其他症状还有头痛、烦燥、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

在检查时可以看到有眼结膜充血,睑缘炎,角膜上皮糜烂,粘液卷丝形成,严重时会发生角膜软化,溃疡穿孔。

眼睛干涩、异物感是传递出的什么信号?可不仅是视疲劳那么简单

很简单,如果能够减少看手机电脑时间和其他与干眼发生相关的因素,干眼恢复的效果会比人工泪液好很多倍。

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离不开手机和电脑,因为工作,长途司机也没有办法不开车,因为要谋生。

这就是干眼症治疗最大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恰恰是医生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医生没有能力给患者提供一个不用眼睛的工作,所以只能在不改变现有工作的前提下,使干眼症稍稍好转,而不是根治,好在干眼症基本不会影响视力,仅仅是不舒服。

怎么办?尽可能减少看手机和电脑时间,因为有些是与工作无关的,可以不看,这比用药还管用。

避免熬夜、避免在空提房间和温室内过度停留;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尤其出汗的锻炼,在出汗的同时,眼泪的分泌会增加,有利于恢复泪液分泌功能。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年期妇女尤其需要有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这样有利于保证良好的睡眠。好的睡眠可以使眼睛的炎症得以自我恢复,哪怕一小部分,也可以有助于保持泪液正常分泌。

所以,干眼症的治疗主要不是靠药,而是适当纠正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改善生活环境。再好的药,也仅仅是临时润滑眼球。

<strong>怎样预防干眼症?

眼睛干涩、异物感是传递出的什么信号?可不仅是视疲劳那么简单

1、养成适时眨眼习惯。眼睛不要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适时眨眼,适当休息,每隔一小时至少让眼睛休息10分钟。

2、多食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B1、C、E的摄入。为预防角膜干燥、眼干涩、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夜盲等,电脑操作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豆制品、鱼、牛奶、核桃、青菜、大白菜、空心菜、西红柿及新鲜水果等。

3、为了避免荧光屏反光或不清晰,电脑不应放置在窗户的对面或背面,环境照明要柔和,如果操作者身后有窗户应拉上窗帘,避免亮光直接照射到屏幕上反射出明亮的影像造成眼部的疲劳。

4、适当补充角膜营养液。可以选择不含防腐剂或仅含微量无毒性保护剂的人工泪液。

5、进行眼保健操。通过自我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皮肤肌肉,增加眼窝内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能消除大脑和眼球内过度充血,达到消除眼疲劳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醒,如怀疑自己有干眼症,应尽快到医疗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盲目自选药物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