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东“巧破青州诗扇案”全解

山东青州范小山以贩笔为业,行商未归,其妻贺氏在家,为盗所杀。是夜微雨,足迹不存,唯泥途中遗下一握诗扇可以作为重要物证。从诗扇的墨迹文字可知,乃王晟赠吴蜚卿者。王晟不知何人,但诗扇的“持有者”吴蜚卿是益都小富,与范小山是乡亲。

因吴蜚卿平日言行佻达轻浮,故乡里人一听说诗扇事,都深信是吴某当晚犯奸杀人。郡县拘质,嫌疑人吴蜚卿坚挺不伏,惨被械梏,遂以成案。后来驳解往复,经过十几位官吏的糊涂审核,定案似无异议。

清代山东“巧破青州诗扇案”全解

吴蜚卿在狱中知道“诗扇案重”,已推翻无望,必死无疑,便嘱附其妻竭尽家产周济孤寡赤贫,“有向其门诵佛号千者,给絮袴,万里结絮襖”,借周济寒衣广作善事,鸣冤造势以扩大影响,企望有明智的人能通透此案内情。于是,乞丐闻讯而来,拥门如市,佛号声闻十几里,因而吴家就此没落,最后靠变卖田产勉强维持开销,仍然捉襟见肘。

至判决下达,吴蜚卿大失所望,便暗地贿赂狱吏,买得鸩毒,准备自杀。没想夜间做梦,梦中有人劝告:“莫要自杀!‘曩日外边凶,目下内边吉’矣。”从托言的字面上看,意思是“昔日外边虽然闹得很凶,但眼下你在狱里快要逢凶化吉了”。吴某再睡,又闻神人反复关照此话,觉得昭雪尚有希望,所以没有自绝。

清代山东“巧破青州诗扇案”全解

不久,河南详符(今开封)人周亮工侍郎辖管山东登莱青三道,听闻吴蜚卿奸杀案,若有深思。因问原告范小山“吴某杀人有何证据?”范回答“以扇为据”。周亮工细心反复审视书法诗扇,便问“王晟为谁”,范小山回答不知道。

周亮工又将案卷详阅一番,更加明白此案冤重,立刻命令除了吴蜚卿的械枷,从监狱中转移到其它地方看管。范小山以为周大人私纵凶犯,力争不依,周亮工怒道:“你想枉杀一人以便了却此案,还是擒获仇人而甘心?”范小山无言以对。

清代山东“巧破青州诗扇案”全解

消息传出后,大家不了解其中缘故,开始怀疑周大人偏私吴蜚卿,又不敢置喙多说。此时,周亮工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出书法诗扇的炮制者。于是,线索在手,事不宜迟,他立刻标发签令(拘捕令),拘捕了南城某店肆的主人。主人惊骇,不知所以,周亮工问店内墙上题诗是谁写的,回说是之前几个秀才,随即刻不容缓地派遣衙役到日照拘捕了李秀才。

数日后押得李秀才回抵青州。周亮工怒问他为何杀人,李秀才错愕不懂,给他看证物扇子后,李秀才回说扇上的确是他的诗,但字不是自己写的,似乎是王佐的字。

清代山东“巧破青州诗扇案”全解

王佐押至,非常惶恐,供出这是当地铁商张成强行要自己书写的。因王佐是张成的表兄,当时推脱不掉,故而援笔写下。既然与重要物证相关的两个要件,即何人所书(王佐)和何人指使(张成),已经清楚,于是周公宣布真凶已明,死罪难逃。衙役很快抓捕了张成,一审服罪。

原来张成窥范小山妻子美貌,意欲挑逗成奸,又恐范妻不允,故定下“进退两全之计”,假托举止轻浮的吴蜚卿奸杀,估计众人必然深信无疑。于是,张成蓄谋日久,事先伪制书法诗扇,上面书有吴蜚卿名字。伺机执扇前往,如果范妻同意则自报家门,若坚决不从,就杀人嫁祸。案发当夜,张成踰墙入室,逼迫范妻,因为范妻独居时常备刀刃自卫,惊醒后捉住张成衣衫,操刀而起,张成害怕,欲夺其刀,无奈范妻死死抓住,令不得脱,而且大声呼救。张遂杀之,扔下诗扇而去。

清代山东“巧破青州诗扇案”全解

冤案重定后当地士绅请教周公为何翻案,周亮工笑道:“案发在四月上旬、晚上又阴雨,天气还很冷,扇子并非必带出门之物,哪有要犯事还带着增加累赘?另我之前在城南避雨,正好看到墙上题诗,风格跟扇子上的很像,所以就往他这边查,果然真因而找到、算是幸运。”

这样,有动机和自述犯罪经过,又人证物证俱在,终于为贺氏报仇并昭雪了吴蜚卿的冤屈。经过十余官吏的审核已无异议的案子能够翻矫有力,起死回生,成功在周亮工窥出诗书笔迹的蹊跷,后抓住物证笔迹,一追到底,迅速擒着真凶。冤案虽然了结,但案中某些情节颇耐细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