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為進一步統一全國而勵精圖治、四處征戰。

公元967年,趙匡胤做了一件與統一大業看似毫無干係的事——尋找炎帝陵。

據南宋羅泌的《路史》記載,事情的起因是趙匡胤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得到了炎帝神農氏的指點。醒來後,他便派出專使四處尋訪炎帝陵。

最終,炎帝陵在湖南“茶鄉之尾”康樂鄉鹿原陂(又稱白鹿原)被發現。趙匡胤遂命令立廟於陵前,肖像祭祀,還規定朝廷每三年派專使祭祀。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俯瞰炎帝陵

這個帶著縹緲色彩的故事,在明朝萬曆年間,被當地知縣吳道南寫進了《重修炎陵廟碑》。

趙匡胤為何祭祀炎帝陵

趙匡胤大張旗鼓地尋訪炎帝陵,表現出對炎帝神農氏的尊崇,可以“五德始終說”來比照。推崇炎帝神農氏是符合宋朝的火德屬性的,尊炎帝、揚火德,對於陳橋兵變篡了後周柴氏皇位的趙匡胤來說,其政權的法理正統性又增加了幾分。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炎帝雕像

這樣的做法,趙匡胤並不是首創。西漢劉邦就這麼做過,可以說炎帝神農氏的“火德”就是那時候發揚光大的。

漢朝時盛行五德始終說,以先秦陰陽家的五德相生相剋附會朝代更替,稱漢以火德上承天意取代水德的秦朝繼承大統。在赤帝子斬白蛇起義的傳說中,把劉邦附會為赤帝子,也就是炎帝神農氏的兒子,以神化劉邦及其漢王朝。

西漢末年大亂之世,劉邦的九世孫、被稱為“赤九”的劉秀,接過“漢應天統”的大旗。建武三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詔令:“始正火德,色尚赤”。根據西漢末年劉漢宗室劉歆所撰寫的《世經》中“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種,故天下號曰神農氏”,並且炎帝神農氏置於黃帝之前,欽定了炎帝神農氏的地位。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炎帝陵碑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也定國運以火德王,色尚赤,把宋政權緊緊地同“火”“赤”掛上鉤。

乾德元年(963),太常博士聶崇義給趙匡胤建議說:既然皇帝以火德上承正統,就請奉赤帝為感生帝。每歲正月,別壇而祭,以符火德。

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趙匡胤愉快地採納了。

然而只是“別壇而祭”,尚不足以顯尊炎帝神農氏,還必須找到炎帝陵,以增強“以火德王”的實體感,才有了尋訪炎帝陵的故事。

炎帝為什麼被歷朝歷代尊崇

拋開政治目的來看,炎帝神農氏在歷史的舞臺上,自身就有足夠的理由讓後世來尊崇和懷念。

他是中國上古時代傑出的部落首領,制耒耜,種五穀;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嘗百草,開醫藥先河。可以說炎帝神農氏在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都有開創性的發明創造。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神農教耕

農耕文化是炎帝文化的核心。《管子·輕重篇》載: “炎帝神農氏作種五穀於祁山之陽。九州之人乃知穀食。” 《禮含文嘉》曰: “炎帝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其德濃厚如神,故稱炎帝神農氏。”《新語·道基》載:至於炎帝神農氏,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白虎通·號》說: “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炎帝神農氏,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炎帝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炎帝神農氏也”。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星耀神農

上述史書記載,詳細生動地說明了炎帝神農氏是如何在那個民智未開,茹毛飲血的時代,為了不讓人民捱餓而發明了原始農業、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帶領百姓從蠻荒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或許正因為此,炎帝神農氏雖與大禹、黃帝同為上古傑出領袖,但只有“神農氏”封了“神”。

因此,開創了農業文明的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氏,不僅是因為“火德”被漢代和宋代尊崇,更因為澤被後世被歷朝歷代尊崇。

古代炎帝陵祭祀聲勢浩大

相傳,炎帝神農氏晚年遍嘗百草,為民治病,來到南方,不幸誤食斷腸草,而安葬於鹿原陂上。這便是《路史·後記》中記載的:“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之尾”,這個“茶鄉之尾”就是今天的炎陵縣(原名酃縣)。

自從宋太祖認定炎帝陵在鹿原陂後,便開始在陵前建廟。

根據《酃縣誌》記錄,關於炎帝陵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官方祭祀炎帝陵可以追溯到唐朝。地方誌記載:“貞觀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627年至649年間),唐太宗遣祀官祭祀炎帝陵。”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歷代王朝雖興衰更替,但對炎帝陵的祭祀從未間斷:北宋150餘年間祭祀50多次,此後元明兩代祭祀活動不斷,清代更加頻繁隆重,極一時之盛。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神農大殿

古代官方祭祀炎帝陵,聲勢浩大,儀程複雜、講究。主祭官由皇帝親自選定,祭文由翰林院撰寫,告祭官從京城啟程的日期由欽天監擇定。啟程前,皇帝齋戒一日,並親閱儀式,親授祭文香帛。祭前告祭官齋戒三日,各種禮儀要進行現場演練。每次祭祀之後,隨即鐫石銘碑,以示紀念,碑文拓片帶回,以向皇上覆命。

炎帝陵風景宜人,古代多次修葺擴建

炎帝陵所在之地,鍾靈毓秀。雲秋山聳立於西南,宛如一幅畫屏;洣水如玉帶蜿蜒,清澈見底。山上綠廕庇日,古木參天,風景宜人。

有些受命祭祀炎帝陵的官員在覆命後,還舉家遷移至此地,購地置業,安家落戶。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遠眺炎帝陵

炎帝陵自宋代建廟於陵前,其後多次修葺、擴建。

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縣張浚奉文動用國庫,按照帝王陵殿統一格式進行了重建,陵殿煥然一新。

民國時期的修葺發生在1940年。當時正是全面抗戰時期,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決定將省政府暫時遷往酃縣皇山。在營建省府住所的過程中,主事人見炎帝陵年久失修,便報請薛嶽批准,省政府撥專款修葺炎帝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保存完整的炎帝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進行了全面修葺,承襲清代建築風格和特色,形成午門、行禮亭、主殿、墓碑亭、陵寢五進格局,結構合理,宏偉壯觀。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炎帝陵闕門

炎帝陵的保護和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關心,陳雲等3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炎帝陵題詞;宋任窮等20餘位中央領導到炎帝陵祭祖並指導工作。

文旅融合,衝刺5A旅遊景區

炎黃子孫不忘始祖。炎帝陵在海內外擁有廣泛的知名度、影響力,2012年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入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炎帝陵祭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成為傳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炎帝陵每年舉辦大型公祭活動達40餘次,清明、重陽的大型祭祖活動已成定例。這裡也逐漸成為尋根探源,謁祖觀光,研究炎帝文化,弘揚炎帝精神的旅遊勝地。

炎帝陵景區保護與建設也迎來了新的時代,1993年以來,先後建成了神農大殿、龍珠橋、朝覲廣場、詠豐臺、鷹鹿廣場、聖火臺、五穀柱、闕門等景觀。2002年,炎帝陵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詠豐臺

2009年,炎陵縣正式啟動炎帝陵創5A級景區工作,致力於將炎帝陵景區打造成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國內外知名旅遊目的地。

一個管理更規範、環境更優美、服務更細緻的炎帝陵展現在人們眼前,景區的環境衛生、旅遊服務、旅遊安全、綜合管理等方面明顯提質。新建了神農園、華夏廣場,恢復了洗藥池、福泉、味草亭、飛香亭等景點。其中,2015年正式開園的神農園,佔地一百四十餘畝, 以盆景藝術為主體,以炎帝文化為依託,以湖湘文化為特色,被譽為“三湘第一盆景園”。神農園面世後,炎帝陵風景區形成了由公祭區、拜謁區、緬懷區組成的完整體系。


聚焦|千年來,中國古代政權為何都來炎陵祭祀炎帝?

神農園

2017年2月,炎帝陵通過景觀質量評價,進入創5A預備名錄。2018年9月通過省旅發委現場檢查,10月正式向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提交了申報驗收文本,炎帝陵創5A進入迎檢階段。

古老的炎帝陵,正煥發新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