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農”“炎帝”的推測于思考

《史記》中關於炎帝的記載非常少,《五帝本紀》講的是黃帝一脈,而對於炎帝這一部落只出現零星片語: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器,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關於“神農”“炎帝”的推測于思考

司馬遷認為神農氏應早於黃帝,而炎帝應與黃帝同時且互爭天下,神農氏與炎帝應為不同的二人。

唐人司馬貞在為《史記》作補時補上一篇《三皇本紀》,載:

“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

晉人皇甫謐也稱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

看來司馬貞與皇普謐都把神農氏和炎帝當作同一人,是早於黃帝的“三皇”中的人物。

這裡傾向於把神農氏和炎帝看作是一人,而做的合理的猜測。

《莊子》載:

“神農之世,臥則民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應該可以看出此時還具有強烈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痕跡;

但《呂氏春秋·愛類》又言:

“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見致民利也。”

說明此時也已經出現了“身親耕,妻親織”這一典型的父系氏族社會生產的方式。

《三皇本紀》也載:

“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

母親出身於有媧氏部落,嫁給少典部落,此時應已經脫離母系氏族“走婚制”的特徵。所以我們只能推測炎帝應處於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的過程中。根據考古的發現,其年代大約為距今5000年前。

“炎”從火,可能是因為炎帝善於使用火。考古學證據表明距今約3萬至1.5萬年的山頂洞人已經開始人工取火了,但人工取火的“秘訣”應該只為少數人知曉,並未被所有部落成員大規模使用。

關於“神農”“炎帝”的推測于思考

由於人類食用熟食所帶來的一系列好處,大大的降低了人們染病的概率,延長了生命,並且更加有效的抵抗了野獸的侵襲;同時,有時火的不可控制,例如山火等的破壞性,更增加了人們對於火的神秘色彩,使得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神聖化,所以掌握取火秘訣的人就變成了“天人”,很容易獲得極高的族群地位,,攫取族群的話語權,原始的氏族群落也慢慢的向強權的部落轉變。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就是因為炎帝掌握了取火的秘訣,所以他繼承了本部落的首領位置,被人尊稱為“炎帝”。我們也可以推測此時炎帝因為把人工取火的秘訣公開,使部落成員都有可能掌握這一技能,所以才會出現向後面的農耕文明的進化。在以後的時間裡,“炎帝”一直成為了對這一部落首領的稱呼。

那為什麼又被稱為為“神農氏”呢?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姓”從母,帶有濃厚的母系氏族特徵,以血緣關係為依託,一般較為穩定。但“氏”卻可以隨著居住地點、官職、別人的稱呼為改變。

《白虎通義》記載:

“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

據此可以推論,炎帝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從原始的採集漁獵業向原始農業轉變的關頭。因為火的使用,人們生存環境逐步改善,壽命逐漸增減,造成人口的大量增長,不斷增加的人口又造成了對獵物和植物果實的需求加大,當自然界的動植物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時,人們只能把目光轉向農作物生產和動物的蓄養。

關於“神農”“炎帝”的推測于思考

而炎帝神農氏此時開始馴化農作物,發明農具,並教會大家按時節耕種,所以又被稱為神農氏。這也和我們考古發現的水稻、大豆的5000年培育史大致吻合。

但我們需要了解到農作物的馴化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歲月。要大量種植農作物,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並馴化成為作物品種,比如水稻、大豆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由來於此;其次要有農具,這段時期處於新石器時期末期,原來的石器已經不能適用於作物的耕種,需要有更方便有效的農具,所以神農氏教民“制耒耜”;三是要掌握農時,知道什麼作物在什麼時候種下,什麼時候成熟收穫,這是“因天之時”。這些都需要長期的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絕難做到,所以神農氏絕不會是一個人,而是和“炎帝”一樣對於本部落首領的統稱。

關於“神農”“炎帝”的推測于思考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這一系列貢獻也絕不是部落首領能夠獨立完成的,而應該是整個部落的功勞,只不過我們向來有歸功於上的傳統,所以才把“神農”的尊稱賦予一個人。更切確的講,“神農”應該是這一部落的尊稱才應恰當 。

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部落人口的持續增長,原來的天然的土地已經不能再承載過多的人口,必然導致部落的裂變,一部分人從原來的部落裡走出去,尋找更多可以耕種的土地,進而分化出更多的部落。而前面炎帝對於“取火”秘訣的公開導致人不再僅限於尋找相對安全的天然的河流沖積地,甚至可以進入原始森林附近伐木放火燒林取地,因為火燒過樹木野草之後形成的耕地具有更加豐富的養分,使得作物產出更加豐盛,使得人口再度衍化,進而部落更加分化。

但是原始森林邊相對於河流衝擊地更加危險,野獸出沒更加頻繁。為了共同對付存在的危險;甚至可能為了農耕情報的共享,這些部落間互相依存,結成一個較為鬆散的聯盟,而憑藉著“火”的推廣和農作物馴化所獲取的巨大威望,炎帝部落獲取了這一部落聯盟的領導權。

這可能就是上古傳說中“神農氏”的由來

而隨著時間的繼續推進,世系更迭導致炎帝神農氏所積累功績的影響日益衰減;人們仍然不敢冒險進入森林去繼續開發土地,但人口的增長導致可耕種土地的嚴重不足,使得各部落之間為了耕地而爆發的衝突不斷,炎帝神農氏部落無能為力,炎帝神農氏的無能同時更加深了部落間對於部落聯盟首領的蔑視,由此導致的聯盟破裂,神農氏的話語權喪失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