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這個十月的影市,實在是有點慘淡。

一整個月看下來,能讓人真正提起一點觀看興趣的,屈指可數。

不過好在,曾在上海電影節獲得<strong>最佳編劇獎和<strong>評委會大獎的藏語電影《阿拉姜色》,能給我們洗洗眼睛,或許會是本月最大的驚喜。

<strong>《阿拉姜色》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阿拉姜色》是松太加的第三部長片,他的前兩部作品<strong>《太陽總在左邊》,<strong>《河》在豆瓣的評分為7.7和7.5分,口碑非常好。

影迷評價松太加:敘事流暢,渾然天成,分寸感極好的導演。

說起藏語電影,很多人大概第一時間會想起去年那部描寫藏人一路磕長頭朝聖的<strong>《岡仁波齊》,破億的票房在這麼一個小眾冷門的題材上,著實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巧的是,如今這部《阿拉姜色》,也有一段直觀生動的磕長頭戲份,但是在這部電影裡,磕頭的意義與《岡仁波齊》卻截然不同。

他的不同正是這部電影值得推薦的原因,他與《岡仁波齊》內容互為補充,但內容上又更東方,有《小偷家族》裡面半路結緣的父子情,更有《如父如子》般的互相理解,互為新生。

《岡仁波齊》裡,朝聖小隊一行人之所以選擇上路,是為了了卻他們自己內心的心願,影片也藉助這個過程,向我們直觀地呈現了這一在我們看來匪夷所思的舉動,到底是如何一點點做到的。呈現朝聖之路,就是《岡仁波齊》的意義。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岡仁波齊》劇照

但在《阿拉姜色》裡,女主角俄瑪得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決定磕頭去拉薩。

像現實生活裡理智的大多數人一樣,俄瑪的丈夫羅爾基無法理解她的這一舉動,拖著重病的身體不去醫院醫治,還要在朝聖之路上飽受身體的折磨,怎麼看都無異於冒險。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是在描寫俄瑪的執拗,與丈夫的不理解。

然而到了影片中段,故事卻漸漸起了變化。

我們方才得知,俄瑪之所以如此執著地上路,並不是真的期待奇蹟讓自己的絕症痊癒,而是為了要履行一個諾言——當初她向已逝去的前夫許下的諾言——要帶著她的前夫去拉薩朝聖。

因此她總是與她的揹包形影不離,而揹包裡放著的,正是前夫骨灰做的擦擦。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正當我們像羅爾基一樣剛剛明白過來俄瑪的真實意圖時,俄瑪卻已經病入膏肓,身故於半途。

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整部電影的基調也為之一轉。

此前我們都會以為這又是一部描寫磕頭朝聖的電影,但此後我們才逐漸明白,這原來是一部關於承諾的電影,一部關於家庭關係與心靈救贖的電影。

藉由前夫這段前程往事,俄瑪的兒子諾爾吾這個人物,也才一點點從模糊的背景裡浮現上來。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最初我們並不知道他出現在這段旅途中的原因和意義,而現在我們明白,正是因為他父親(也就是俄瑪的前夫)的逝去,讓他陷入了某種自閉,與俄瑪都無法溝通,與羅爾基更是有巨大的心靈鴻溝。

隨著俄瑪的離世,一道難題就此擺在了羅爾基的面前——他是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料理完俄瑪的後世之後帶著諾爾吾尷尬地繼續普通生活,還是帶著諾爾吾,替俄瑪繼續走完這一程朝聖路?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在此之前,正是羅爾基自己信誓旦旦地答應了諾爾吾,會帶著他去拉薩。

所以,羅爾基的選擇其實也就是,他要不要踐行自己的承諾。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此後,《阿拉姜色》就成了一部純粹的父子電影,朝聖路上的冒險和奇遇也就只不過是尋常的背景,真正重要的,是父子兩人的心路。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strong>導演松太加開始了一系列極其溫柔細膩的描寫。

首先是羅爾基在料理俄瑪後世時,到寺院為亡者祈福時撕照片的舉動。這張照片是俄瑪與前夫很可能僅存的一張合影,一直被她小心翼翼地放在骨灰盒裡。

當羅爾基本著為俄瑪祈福的初衷來到寺院,卻從喇嘛口裡聽到“照片上的這對夫妻能夠一起去往天國,是大大的福報”之後,偷偷地把合影撕做了兩半,他不想妻子死後依然和前夫在一起。

這個有點自私的小舉動,特別符合人性,也因此特別真實。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這張照片其實已經在不經意間揭示了許多隱藏在畫面背後的事實——羅爾基無疑深愛俄瑪,是那種最普通意義上的丈夫對妻子的愛,但他無疑又不夠了解俄瑪,就像他之前始終無法理解俄瑪為什麼要走這一程朝聖路一樣。

同時,他當然也無法理解俄瑪與前夫所生的兒子諾爾吾,至少像每一個普通人一樣,把他視作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叛逆兒童,從不曾設身處地去試著瞭解對方。

但俄瑪的突然離世卻逼迫他不得不開始試著去了解諾爾吾,去了解已逝的俄瑪。

他開始嘗試去照顧孤獨無依的諾爾吾,尤其是在後者不慎弄傷了自己的腳之後。

羅爾基在夜裡趁諾爾吾熟睡之後,給他的傷口抹藥的鏡頭,就極其耐心地描寫了這種微妙的心理變化。

此後,羅爾基終於決定帶著諾爾吾走上俄瑪沒有走完的那條朝聖路。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朝聖人由俄瑪變成了羅爾基,也就意味著羅爾基開始設身處地地去體驗和感受妻子,他也就此真正開始去了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後來的故事便越發流暢和順理成章。

當父子二人終於走到拉薩,也就宣告了這一段心靈之旅的完結。

到這裡,導演松太加依然是通過一些十分具象的細節,來表現父子之間那種隔閡的消弭。

其一是那張被撕毀的照片。最後諾爾吾重新把它拿了出來,並且偷偷地粘在了一起。

其二是那首點題的祝酒歌《阿拉姜色》,影片的片名就取自這首藏語民歌。在之前羅爾基、俄瑪、諾爾吾三人共行的旅途上,羅爾基和俄瑪曾唱起這首歌,但那時諾爾吾彷彿置身事外。

但此時,諾爾吾也開始哼唱起這首歌,他開始把羅爾基視為自己的父親。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像<strong>《小偷家族》一樣,這對並不具有血緣關係的“父子”,最後卻像一對真正的父子那樣,實現了心靈的理解與交融。

在影片的最後,羅爾基為諾爾吾理髮,畫面逐漸轉暗,但我們卻能清晰地聽到他流淚的聲音。這是導演松太加為我們帶來的最後一個細膩的瞬間。

也就在這影片的最後一刻,此前很長時間困住這對父子的羈絆,終於釋放了出來。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像松太加的兩部前作《太陽總在左邊》與《河》一樣,《阿拉姜色》憑藉那些對人物的入微體察,和對細節的生動描繪而打動觀眾。

如果說大部分電影都習慣於在題材、故事這些外向形式上建立影片的主旨,那麼《阿拉姜色》則是那種少數敢於向內挖掘人物內心的電影。

尤其是,面對“磕長頭”這樣一個很容易被帶向“傳奇”那個方向的題材,松太加依然能淡定從容地描寫那些最日常的人物內心活動,就更加難得。

<strong>它的好,全在那些轉瞬即逝的一瞬間。

而那些瞬間,足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抵達每一個觀眾。

這部電影也在昨天舉辦了首映禮,導演松太加,著名藏語歌手容中爾甲,他也是本片的男主角,女主角尼瑪頌宋都到現場給電影加油。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朝聖,《阿拉姜色》和《岡仁波齊》有什麼不一樣


也正是《阿拉姜色》的故事打動了歌手容中爾甲,他不僅獻出精彩的“銀幕處女秀”,還投資拍攝了該片。第一次投資的片就在電影節大放異彩,眼光確實好,藏語電影的發展需要更多他這樣優秀的投資人。

這部電影首映日的排片才0.6%,實在是有點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去影院看看電影,也希望得到更多排片,觀眾需要這種走進內心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