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男人和兩張照片——《阿拉姜色》

三個男人和兩張照片——《阿拉姜色》

記憶中藏地題材的電影只看過兩部,一部是《可可西里》,另一部是老電影《農奴》。前一部是漢人陸川拍的,後一部不知道是誰拍的,但肯定不是藏人。當年我還小,有些被《農奴》裡的場景和人物造型嚇住了,但也注意到裡面的導演和職員全是漢族的名字,演員全是藏族的名字。藏人導演拍藏地的電影,而且全用藏語,我還沒看過。

影片《阿拉姜色》開始時,我以為這是一部關於信仰的電影。俄瑪得知自己得了絕症後執意以磕長頭的形式到拉薩去朝聖,讓人覺得這種執拗不盡情理。以俄瑪的年齡、生活的地域以及身體狀況,即使要朝聖以求心靈的安慰,坐車去的可能性還是要大些。或者,電影要表現這種信仰非藏人無法理解?如果電影按這種邏輯發展,我對它的前景感到悲觀。


三個男人和兩張照片——《阿拉姜色》



再看了一會,我以為這是一部公路電影。雖然主人公並不坐在車上,但318國道上不時呼嘯而過的汽車,變幻不定的景色,把人帶入一種煩躁和動盪之中。以身體的疲憊換來內心的麻木,緩解死亡將帶來的痛苦,從而拉開精神與現實的距離,莫非這是俄瑪執意上路的原因?

當俄瑪說出她那個夢時,我發現我錯了。可能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在這時意識到自己此前的誤會。這部電影無關信仰,雖然電影中有磕長頭,有寺廟,有喇嘛,有經幡,有天葬,有誦經聲,有一切的藏傳佛教的元素;這部電影也無關公路,把公路和汽車去掉,讓路上出現更多的野花、牛羊和石頭,我覺得畫面還會更美。甚至,這部電影無關藏族,雖然他們說藏話,穿藏服,吃糌粑,點酥油燈。

這是一部關於兩個男人——也許是三個(第三個是俄瑪的兒子諾爾吾)——和一個女人的電影。俄瑪之所以磕長頭去拉薩,是因為她要實現和死於絕症的前夫一起去拉薩的心願。前夫在夢中來找她了,叫她跟他走。她悄悄帶著前夫的骨灰,骨灰盒裡有她和前夫照片。俄瑪死前,在帳蓬裡,羅爾基充滿愛意地抱住她,把她的手溫柔地放在自己胸前,俄瑪跟他講起那個夢,這時,羅爾基的手慢慢地鬆開了,我相信這一刻他掉進了冰窖裡。“這倆口子一同往生了,多好的命啊!”在寺廟裡,喇嘛說。這句話差不多要了羅爾基的命:他竟然敗給了一個死人!


三個男人和兩張照片——《阿拉姜色》



他是帶著憤怒決定繼續磕長頭去拉薩的,他要通過這種儀式證明只有自己才是能將俄瑪帶到聖地的人。他不是為了滿足俄瑪的心願,而是為了戰勝她的前夫——那個死人。

這也是一部關於兩張照片的電影。一張是俄瑪和前夫的黑白照片,另一張是羅爾基和俄瑪的彩色合影。他把黑白照片留在了喇嘛廟中,而且還狠毒地一撕兩半,把俄瑪和她的前夫分開。他把彩色照片放在胸口,讓俄瑪跟著自己走。照片是種象徵,這場磕頭儀式的終極象徵。


三個男人和兩張照片——《阿拉姜色》


他又一次失敗了。那張黑白照片被諾爾吾——這個俄瑪和前夫的兒子,這個因羅爾基和母親結婚後,被寄養在外公外婆家而心懷仇恨的孩子,偷偷從寺廟的牆上扯下來,偷偷拼接好,偷偷帶到了拉薩。羅爾基帶著他,他帶著父母,他們一家多好的命呀,而羅爾基一無所有。諾爾吾以這種方式,奪回了自己的母親,為自己報了仇。

我並不認為電影表現了羅爾基和諾爾吾通過心靈洗滌達成了和解,精神得到了昇華。影片的結尾,羅爾基給諾爾吾洗的是頭,而不是心。我覺得羅爾基給諾爾吾洗頭,充滿了揶揄的味道:表面上是他給諾爾基洗頭,實際上,用四川話說,是他被諾爾吾“洗了腦殼”。佛說,人生即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佛說得對。人生幾大苦在電影裡都佔齊了。如果說磕長頭是羅爾基與命運對抗的儀式,那麼洗頭就是羅爾基的另一場儀式:對命運的順從儀式。


三個男人和兩張照片——《阿拉姜色》



電影裡羅爾基是個很失敗的男人,他從來沒得到過自己想得到的東西,甚至連俄瑪的信任都沒得到——在死前,她把自己的包交給了兒子,叮囑他要到拉薩去。但正是因為順從命運,他得到了昇華:不順從又能如何呢?請乾了這杯命運之酒,阿拉姜色!從這方面看,這部電影倒真像藏人拍的電影。

這是部好電影。電影裡有嫉妒,有猜疑,有憤怒,有仇恨,有互不信任,有最真實的人性,當然,也有愛,但這些都在舒緩的節奏中,用最純淨的方式來講,讓人覺得沉穩和寧靜,就像我在西藏看到的雲。我不懂表演,但我覺得電影裡那些藏人,就是我見過的藏人的那樣子,你不能簡單地用彪悍粗野或者純樸憨厚來概括他們。


三個男人和兩張照片——《阿拉姜色》


去看這部電影是因為電影的主角是容中爾甲,我在他讀大學時教過他幾天書。我還記得那時他和一個笑容燦爛的女生形影不離。其實這也不是主要的。他歌唱得好,電影也演得好,我這個老師連一毫米的功勞也沒有。

主要是我想看看他現在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