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以愛之名的朝聖,無關奇觀|娛評

上海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爵獎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阿拉姜色》在10月26日上映。雖然排片率不高,但好評諸多。在此之前,西藏題材電影似乎更多與藝術電影掛鉤,從第五代導演開始,田壯壯的《獵場札撒》和《盜馬賊》就與“曲高和寡”有著不解之緣,雖然之後也出現了《紅河谷》這樣的通俗商業電影,但當下觀眾們印象深刻的西藏題材電影,無疑是出於第六代導演張楊之手的《岡仁波齊》。與此同時,在影迷小圈子裡,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因為《靜靜的嘛呢石》《塔洛》一系列具有濃郁紀實風格的佳作,成為不少人追捧的導演。

作為萬瑪才旦的合作伙伴之一,攝影師和美術師出身的松太加,在《阿拉姜色》中也同樣採用了敘事節奏平緩的紀實風格,而和《岡仁波齊》一樣,影片也講述了一個朝聖的故事。而我之所以喜歡《阿拉姜色》,首先在於這個朝聖的故事講述得如此與眾不同。與《岡仁波齊》的情節平實不同,《阿拉姜色》在朝聖前後,都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而其根源,則是每個民族的觀眾都能夠輕易明白的——一個再嫁的母親,始終得不到兒子的諒解,當她發現自己已經身患絕症時,決意踏上朝聖之路。當丈夫聞訊趕來並加入朝聖隊伍時,觀眾可能會覺得只不過是從單人版《岡仁波齊》變成了夫妻版《岡仁波齊》時,故事卻陡然變化:母親病情惡化,而她在臨終前希望,丈夫能夠和兒子一起替她完成心願。

以親情的矛盾與衝突,替代了朝聖作為主要敘事線索,是《阿拉姜色》獨具匠心的聰慧之處,首先它帶來了打破觀眾想像的新鮮感,其次是能夠讓藏族之外的觀眾也能夠投入其中。身為妻子的隱忍,身為丈夫的痛苦,身為兒子的憤怒,這是普通觀眾能夠親身體會的事情,而之前形同陌路人的繼父與年幼繼子,能夠順利完成這一旅程嗎?

如果《岡仁波齊》著力於朝聖之路的艱難險阻,而《阿拉姜色》著力的則是旅途中平凡人類內心的波瀾曲折,並在其中一點點滲透出西藏題材電影所罕有的溫柔之感,它們來源於父子二人一路上的逐漸靠近,來源於合情又合理的幽默笑點,來源於那些對父子熱心無私的陌生人。

這是一部充滿愛意的電影,一次以愛之名的朝聖。出於對妻子的愛,丈夫責無旁貸地帶上繼子上路(儘管這次朝聖的出發點,是妻子冥冥之中受到了亡夫的召喚),同時又要面對繼子的任性與多年隔閡帶來的溝通障礙;出於對母親的愛,兒子選擇了與曾經選擇不接納他的繼父同路,並逐漸明白了繼父對他的愛;出於對同胞的愛,路上的陌生人紛紛對父子伸出了援手,並且不求回報。

如果說《盜馬賊》中的男主人公為了孩子犧牲自我而值得感佩,那麼《阿拉姜色》中父子之間心路由遠至近的朝聖,則是值得親近,說它像《小偷家族》也好像《菊次郎的夏天》也罷,其實都說明無關奇觀的《阿拉姜色》,已經為西藏題材電影樹立了一個更為普世意義的新座標。

華安(影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