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阿拉姜色》:去信仰化的朝聖之路

2017年一部《岡仁波齊》讓藏民族的朝聖之路顯得如此具有儀式感,恢弘的場面,近乎於純潔的信仰讓無數觀眾淚崩,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成就。而今,反其道而行的《阿拉姜色》作為10月檔最佳影片成績卻差強人意,因為它太生活化,且有太多瑕疵,很少有人會相信這就是信仰之路,可它就是一個人真正的朝聖之路!

1.生活本無信仰,生命成就朝聖

誰能否認每個民族,每個個體都有一個共性——吃喝拉撒。我們每天過著近乎一樣的生活,很多時候並非為了內心的一份信念,更多是為了生存,為了親人,為了孩子。作為普通人,只要心存牽掛,就很難孤注一擲。寧願苟且一生,不肯破釜沉舟。因為平淡的生活,讓人可以看到未來,那一份踏實是普通人最後的救命稻草。這個時代,年輕人喜歡挑戰,喜歡看不到未來的躁動。可是,生活還要繼續,你不是天才,你也不是金主,你的能力只要求你過好生活,而非改變時代。《阿拉姜色》拋下了《岡仁波齊》引以為傲的“形而上”,將鏡頭直抵生活本質,這裡的藏民過著平凡的農耕遊牧生活,這裡的藏民每日生火做飯,這裡的藏民也有自己的家長裡短。俄瑪為了自己的新生活,忍痛將兒子放在父母家;羅爾基會因為妻子掛念前夫而心生醋意,矛盾重重。他們不是因為信仰而組建的家庭,他們是為了生活而相聚於此。

就在此刻,生命給這個家庭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俄瑪被查出得了絕症。這一次,她下定決心用僅存的生命力去完成前往拉薩的朝聖。她因為生命這盞油燈即將熄滅而放下了牽掛與生活,追求自認為的信仰。丈夫不理解,父母很無奈,兒子很生疏,而她待著前夫死前的心願,踏上了屬於自己的朝聖之路。最後,她燃燒了最後的燈芯,將身體留在了半路。那一刻,羅爾基感受到了失去親人的痛苦,塔爾布隱約感到失去母親的悲傷(看到小毛驢的母親死在河邊達到了頂點)。一個生命,牽動了兩個男人。羅爾基將愛人和前夫的照片留在半路,開始他的朝聖;塔爾布帶著對父母的牽掛踏上前往拉薩的長路。起—初,他們哪有什麼信念,一個是為了生活奔波的好丈夫,一個是長期失去父愛的自閉兒童。可當生命和親情遠去的那一刻,他們找到了共同的目標——為了愛人。

2.索取信仰不如心無雜念

當大量拍攝信仰的電影出現在銀幕,我們更多時候只能感受到自己缺失信仰,卻根本不知道信仰為何物。當我在用文字抒寫自己對於信仰的認識時,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麼。多可笑,對,就是這麼可笑。

2018年11月3日,當我獨自一人坐在影廳觀看《阿拉姜色》的時候,我多想找一個朋友陪伴,可轉念一想,何必將自己的喜好強加於他人。

每個人的信仰不同,我們何必強行去找到那個共同點。中國那麼多人沒有信仰,我們何必總是自嘲自己的空無一物。與其強行通過銀幕的所看所思去強行索取本不屬於自己的信仰,倒不如孤獨一人在灰暗的影廳內心無旁騖地欣賞光影的魅力。

一個人的《阿拉姜色》:去信仰化的朝聖之路

《阿拉姜色》的好就在於它告訴我們:沒有信仰並不可恥,有信仰也不值得驕傲,因為人還是生來生活,生命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朝聖之路通向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