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阿拉姜色》:去信仰化的朝圣之路

2017年一部《冈仁波齐》让藏民族的朝圣之路显得如此具有仪式感,恢弘的场面,近乎于纯洁的信仰让无数观众泪崩,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就。而今,反其道而行的《阿拉姜色》作为10月档最佳影片成绩却差强人意,因为它太生活化,且有太多瑕疵,很少有人会相信这就是信仰之路,可它就是一个人真正的朝圣之路!

1.生活本无信仰,生命成就朝圣

谁能否认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共性——吃喝拉撒。我们每天过着近乎一样的生活,很多时候并非为了内心的一份信念,更多是为了生存,为了亲人,为了孩子。作为普通人,只要心存牵挂,就很难孤注一掷。宁愿苟且一生,不肯破釜沉舟。因为平淡的生活,让人可以看到未来,那一份踏实是普通人最后的救命稻草。这个时代,年轻人喜欢挑战,喜欢看不到未来的躁动。可是,生活还要继续,你不是天才,你也不是金主,你的能力只要求你过好生活,而非改变时代。《阿拉姜色》抛下了《冈仁波齐》引以为傲的“形而上”,将镜头直抵生活本质,这里的藏民过着平凡的农耕游牧生活,这里的藏民每日生火做饭,这里的藏民也有自己的家长里短。俄玛为了自己的新生活,忍痛将儿子放在父母家;罗尔基会因为妻子挂念前夫而心生醋意,矛盾重重。他们不是因为信仰而组建的家庭,他们是为了生活而相聚于此。

就在此刻,生命给这个家庭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俄玛被查出得了绝症。这一次,她下定决心用仅存的生命力去完成前往拉萨的朝圣。她因为生命这盏油灯即将熄灭而放下了牵挂与生活,追求自认为的信仰。丈夫不理解,父母很无奈,儿子很生疏,而她待着前夫死前的心愿,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最后,她燃烧了最后的灯芯,将身体留在了半路。那一刻,罗尔基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塔尔布隐约感到失去母亲的悲伤(看到小毛驴的母亲死在河边达到了顶点)。一个生命,牵动了两个男人。罗尔基将爱人和前夫的照片留在半路,开始他的朝圣;塔尔布带着对父母的牵挂踏上前往拉萨的长路。起—初,他们哪有什么信念,一个是为了生活奔波的好丈夫,一个是长期失去父爱的自闭儿童。可当生命和亲情远去的那一刻,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目标——为了爱人。

2.索取信仰不如心无杂念

当大量拍摄信仰的电影出现在银幕,我们更多时候只能感受到自己缺失信仰,却根本不知道信仰为何物。当我在用文字抒写自己对于信仰的认识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多可笑,对,就是这么可笑。

2018年11月3日,当我独自一人坐在影厅观看《阿拉姜色》的时候,我多想找一个朋友陪伴,可转念一想,何必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

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我们何必强行去找到那个共同点。中国那么多人没有信仰,我们何必总是自嘲自己的空无一物。与其强行通过银幕的所看所思去强行索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信仰,倒不如孤独一人在灰暗的影厅内心无旁骛地欣赏光影的魅力。

一个人的《阿拉姜色》:去信仰化的朝圣之路

《阿拉姜色》的好就在于它告诉我们:没有信仰并不可耻,有信仰也不值得骄傲,因为人还是生来生活,生命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朝圣之路通向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