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大量进口罗非鱼?

自在的墨鱼


之前我们聊过关于美国鲤鱼泛滥,但是却没人吃的事情。今天这个问题的主角是另外一种鱼了,也就是罗非鱼,有的地方也叫做非洲鲫鱼,其实美国不吃鲤鱼跟大量进口罗非鱼的原因很多都是吻合的。

美国的《国民健康饮水指南》很建议居民多吃水产品,而罗非鱼就是被认为的最佳水产品之一,罗非鱼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而且在各种水产品中,罗非鱼是汞含量最第二低的。也是除了罐装金枪鱼、三文鱼和虾之外第四大水产品,人均消费14.9磅(大约13.5斤)罗非鱼肉。美国也是全世界罗非鱼进口量第一大国,而我国是罗非鱼第一出口大国。

除了政府提倡、营养丰富之外,罗非鱼其实也很符合美国人对于鱼类的喜好。一般美国人吃鱼都比较喜欢没有小刺的,没有过重土腥味的,最好是能直接弄成鱼排煎、烤烹饪的,鲤鱼就因为不符合这些条件而被放弃的,罗非鱼几乎完美的达成了这些基础条件。吃法上合法要求、营养丰富,所以美国大量进口罗非鱼是很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可能是因为一些网络传言,近两年美国罗非鱼的进口量其实是在下滑的,毕竟除了音乐和爱情之外,可能也只有“网络喷子”是同样不分国界的了。以至于半年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很喜欢的新闻台还专门请了名厨兼营养师Krieger做了直播,就是主要以罗非鱼作为主要食材的烹饪展示,不知道会不会让美国人们对于罗非鱼的热情重新升温。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哑巴美食家


美国人不喜欢吃带有骨刺的鱼,刀叉不方便食用,再者认为吐鱼骨是不优雅的。那么美国真的大量进口罗非鱼吗?如果是,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不仅供国内食用,也出口各个国家,而美国占据了46%。时至今日,在鲑鱼、金枪鱼、鳕鱼之后,罗非鱼成为美国消费量最大的第四种鱼类。


不是说美国人不吃带刺的鱼吗?因为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罗非鱼,需要加工的,大部分是去皮、去骨,只剩下两片鱼肉,再包装冷冻运输过去。那两片鱼肉本身没肌间刺,符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再者美国的年产量只有1万吨,而需求则达到了250万吨,从中国进口罗非鱼在情理之中。

美国人真的喜欢吃罗非鱼?

罗非鱼之所以在美国受欢迎,主要是外籍者食用得最多。比如华人,分散美国各个地区,人口量是超多的,自然对中国罗非鱼有感情。其次是非洲人、泰国人在美国的人口是颇多的,他们都喜欢吃罗非鱼,因价格实惠,味道可行。

美国本土人吃罗非鱼的,主要是狱餐用得多。当然普通家庭也有食用,罗非鱼易于烹饪,以及食用方便。一般做法是在烤箱烘烤的,或者油煎类的,如下图:


有一个事实是:“美国本土人相对少吃罗非鱼”。因为美国键盘侠,造谣者可不比国内少,名字为“snopes”的博主,报告称:“别吃这种假鱼了,这种鱼是无骨的,没皮肤,也不能过度烹饪,你不能在野外找到罗非鱼,这是人工养鱼场的收获”。还有美国网友讲:“罗非鱼是一种突变体,比吃培根、汉堡还要糟糕,它正在杀死我们的家庭”。

甚至造谣者称:美国73%的罗非鱼来自中国养殖鱼场,他们用粪便和人工饲料喂养罗非鱼。不能吃,会增加食源性疾病风险。


看来键盘侠是不分国界的。实际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罗非鱼,是要经过严格的把控,根本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佘小厨(完)


佘小厨


  上次提到罗非鱼,在中国我们有很多地方都不爱吃罗非鱼的,只有少部分地区偏爱!都是觉得罗非鱼脏!为什么美国人要大量进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希望能喜欢!


罗非鱼称为“水鸡肉”,现在是美国最爱消费的第四大鱼种之一。 罗非鱼在美国被誉为“不需要蛋白质生产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很高,所以老少皆爱吃!

罗非鱼生长迅速、抗逆性强、环境友好,它的价格便宜,有助于资源贫乏的消费者满足自己的营养需要。 这种鱼物美价廉,营养丰富,但由于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传统主流市场大幅增加了了进口量,导致价格大幅下跌



美国人均消费罗非鱼为1.563磅(1.35斤),列产品第四位,消费量仅次于对虾、三文鱼和金枪鱼


然而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罗非鱼生产和出口国已有10多年,绝大部分出口,其中美国是第一大进口国。


乡村彭子


美国黑人多,罗非鱼又叫非洲鱼,黑人吃了罗非会有种找到非洲热带雨林的感觉,用中国话说就是~倍儿爽!!





河流之王路亚


别的地方不说,这边真的拿屎喂,是猪屎



美国看中的是罗非鱼含的蛋白质,鱼肉刺不多,价钱便宜。在两广地区存在大量的罗非鱼养殖场,所谓用猪屎鸭屎养殖的胡话是傻仔才会说的,出口食品在检疫这方面很严格的!广东湛江这边每年出口到美国的罗非鱼片就很多!


谈何容易007007


美国有大量的非裔人士,罗非鱼对他们来说是家乡风味。罗非鱼没小刺,在美国,有句话,再好吃的鱼,有刺不吃;再难吃的鱼,没刺就吃。


思想亭


我会水煮罗非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