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唐!節度使制度是怎樣將唐朝推向萬劫不復深淵的?

導語:玄武驚變貞觀伊始、李靖出塞置州漠南、四域傳捷報玄策下恆河、旌旗指邊復西破遼、盛世唐朝四方來賀、安史之亂乾坤逆轉、藩鎮割據盛景不再。坐上“有觀點大歷史”號時光機,與觀史君一起——顧唐!

顧唐!節度使制度是怎樣將唐朝推向萬劫不復深淵的?

唐朝擴張後疆域巨大

“顧唐”!每期一個唐朝話題,這次來和大家聊聊“節度使”,我們知道,節度使造成的藩鎮割據是唐朝覆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咱們先來說說節度使本身。我們知道,李唐王朝為關隴軍事集團發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西魏很短命,國祚22年就被北周取代。而李家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都一直是關隴顯貴。在建立唐朝後,承繼了前朝許多制度。重要地區設立總管統兵就是其中一項,因在受職時朝廷會賜下“旌節”,這是當時的一種“全權印信”,節度使也就是這麼來的,這個職位權力很大,在其所轄區域基本就是土皇帝般的存在。

顧唐!節度使制度是怎樣將唐朝推向萬劫不復深淵的?

影視劇中的唐玄宗與安祿山

不過嘛,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節度使才成為正式的官職。要說節度使是如何成為唐朝禍患,並導致最終覆滅的呢?其實還是受到唐朝軍事邊防政策的影響,在前期,唐朝的軍事制度可以稱為“行軍制”,邊疆不會有大規模的軍隊駐紮,一旦發生戰事的時候,朝廷才會組織“行軍”,並派遣某某人為“行軍大總管”,前往征戰。最開始的時候這樣做當然沒問題,但隨著帝國擴張,邊防壓力陡增,尤其是突厥和吐蕃襲擾不斷,“行軍”已然無法滿足形勢需要,畢竟組織人手調配糧草都是需要很多時間的。

顧唐!節度使制度是怎樣將唐朝推向萬劫不復深淵的?

於是唐朝的軍事制度開始朝“鎮軍”方面發展,也就是邊防駐軍。而要養活這麼多的軍隊,光靠朝廷是不行的,於是邊防地方屯田以降低朝廷壓力的做法開始推行,解決了糧食問題,還要保證邊防軍的戰力問題。要知道,在唐朝時期,遊牧民族的裝備及戰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往往都是數萬來無影去無蹤的善射騎兵,這樣一來,就對邊防軍的戰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有統一調動、靈活性機動性強、防禦範圍廣的特點。要達成這些要求,靠著朝廷千里號令自然是不行的,於是節度使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加強。

顧唐!節度使制度是怎樣將唐朝推向萬劫不復深淵的?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國已不國

除此之外,節度使的另一項職能讓其的權利得到進一步鞏固,那就是,除了邊防駐軍外,這種屯兵制度還承擔瞭解決流民、逃戶的責任,雖然化解了社會問題,但卻使這些人世世代代成為屯兵,經過多年的發展,由節度使養活的這些人也就成了“私兵”。有兵、有權、有地,慢慢的,朝廷對節度使失去了掌控,到了安史之亂以後,國力大衰下,朝廷威信大大降低,各地節度使就像諸侯般割據一方,最終成為唐朝覆滅的癥結之一。但話說回來,之所以釀成這個禍端,也不能全怪玄宗李隆基,這實際上是關隴集團持續不斷向外擴張,帝國機器運轉導致的,即生產力水平在帝國擴張後,無法繼續維持全國統一調配的負擔,必須在邊境地區建立強有力的動員力量。加上因土地兼併、各種災害導致的逃戶流民的加入,節度使開始擁有忠誠的“私兵”,致使朝廷難以輕易拿捏。

好了,本期“顧唐”就到這裡,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