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抗日神劇走出國門被日本人民拿來研究,出了一本《<strong>抗日神劇讀本:出乎意料的反日·愛國喜劇

》——這事兒,大家都知道了吧?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這書絕對是研究抗日神劇的<strong>沉甸甸學術成果:參考資料涉及21部電視劇,總計678集,30180分鐘。對各部電視劇的主題、劇情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對龐大的人物關係進行了直觀的圖解,對高亮的畫面進行重點吐槽。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日本人能夠拿出如此頂級的學術成果絕非偶然,他們關注抗日神劇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創作出同人衍生品,並對一些現象級的詞彙進行了出色的本地化,比如將“手撕鬼子”譯為“<strong>中華大切斷”,霸氣十足。

日漫致敬“中華大切斷”,威力堪比北斗百裂拳

看到這新聞,可能有很多人會覺得臉丟到國外去了,但其實我們沒必要這麼當回事,日本觀眾絕非拿著放大鏡特意地盯著抗日神劇搞新聞。

日本觀眾對中國電視劇的關注,也算一個保持了將近30年的傳統了,除了看抗日神劇,也會熱捧中國製造的精品電視劇。

比如《琅琊榜》在日本人氣就很不錯

宣傳時配有清晰的人物關係圖解

《大明宮詞》也深受日本觀眾喜愛

把很多人看哭了

說白了,面對雷劇與經典的態度,日本觀眾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strong>我們覺得抗日神劇雷人,他們也會當笑話看;

<strong>而我們心中的經典之作,他們也一樣會熱捧。

而且幫助日本觀眾產出學術成果的國產劇,絕不僅限於抗日神劇,比如我手頭就有一本日本文芸社的《三國志新聞》,出版於1996年。

即便不懂日語,打開這本書你也會感覺格外地熟悉與親切:<strong>所有的歷史人物頭像、重大事件照片,都源自於1994年的央視版《三國演義》(以下簡稱“老三國”)。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三國志新聞》中對三顧茅廬的報道與老三國劇照

再說說這本書本身,堪稱一部以現代報紙形式還原三國曆史的奇書,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到公元280年三國歸晉結束,基本每一年都有對應的報紙。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文芸社對書頁進行了泛黃的做舊處理

這本書的妙不在於深度,而在於設計上的創意和有趣的細節。用<strong>新聞報道、四格漫畫、花邊新聞

等等豐富的現代傳媒手段把三國曆史展現得極為生動:

針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樣的重大戰役有特別號外,照片均來自於“前方戰地記者”,這冒險精神絲毫不亞於半島電視臺;

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兩期號外

講到蔡文姬從匈奴返鄉,劉備與孫夫人“閃婚”時,用的是花邊新聞這種有趣的方式;

才女蔡文姬十二年之後從匈奴歸來故鄉

劉備與孫權妹妹“閃婚”

因為編輯部報道了黃蓋有意投降曹操這種“未經證實的謠傳”,他們還刊登了道歉聲明: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每期都有幽默的四格小漫畫,惡搞歷史事件: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調侃劉備孫夫人閃婚的小漫畫

調侃曹操袁紹對戰的小漫畫

甚至還有張角賣藥、投石車甚至補習班的小廣告,辦報紙沒錢哪行:

張角“太平製藥”廣告

投石車廣告,打折促銷中!

龐德私塾廣告

我看這書時,在佩服日本同行們會玩的同時,也驚歎老三國在日本的影響力之大。

1995年,NHK引進這部電視劇後,老三國在日本迅速走紅,日本觀眾稱讚其為“<strong>中國最棒的大河劇”。可以說《三國志新聞》這本暢銷書,就是這股老三國熱潮直接催生出來的。

老三國的日本版海報

@知中ZHICHIAN對於老三國的報道

太美了

老三國並不完美,在一些細節存在疏漏,但是瑕不掩瑜,劇組的認真執著與負責態度,演員的精湛表演與職業素養,令<strong>老三國擁有可以超越國界、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硬實力。

這些硬實力,<strong>有些是歷史性的,只<strong>屬於那個計劃經濟並未完全退場的時代。

老三國於1987年立項,1990年開拍,1994年開播,如此充足的籌備與拍攝時間,在“工商社會,時間寶貴”、商業化壓力巨大的當下是不可想象的。

整部劇集的投資達到1.7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在當時是巨資,如果以現在的物價計算恐怕會更為驚人,是把電視劇當成電影拍的非理性行為,對於要計算回報率的投資方來說太瘋狂了。

最為傳奇的是,老三國動用的群眾演員達到了40.88萬人次,這還不算,<strong>為了保證戰爭大場面的整體效果與細節質量,劇組還借來了部隊參演。據說僅官渡之戰的拍攝,就動用了一個師近2萬人次的兵力。擱現在,不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恐怕都做不到。

老三國中的大場面

上述硬實力,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現在任何資本的力量都無法複製,我們不能按照上述標準來衡量現在的電視劇。

但還有一些硬實力,比如老三國劇組認真踏實的專業精神、老三國演員們刻苦鑽研的職業素養,<strong>是任何時代、任何體制的優秀文藝工作者都具備的。

不論是導演、編劇、演員還是美工、作曲,參與老三國拍攝的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很簡單,就是“<strong>用生命把這部經典鉅作呈現在熒屏裡

”。

在劇本創作過程中,討論小組對每一集的劇本都進行仔細討論。甚至具體到每個字每個詞的用法是否妥當,每個人名每個地名的是否符合史實。

參演老三國的眾多演員,都有值得自豪的敬業故事可講。

1991年,鮑國安老師因為在話劇《麥克白》中表現搶眼,被劇組選中飾演曹操。被選中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書店買來《三國演義》重新閱讀,邊讀邊寫自己對曹操的理解,這一寫就是三年。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曹操這個角色產生了深深的共情,寫到這位梟雄臨終之時,他這樣感慨:

“我感受到人物內心世界的最後翻騰:

  對霸業未竟的深深遺憾;

  對往事依依的切切眷戀;

  對身後之事的憂憂惦念;

  ——死不瞑目。”

——摘自鮑國安《電視劇中的曹操》

共情到了這個程度,還能演不好嗎?赤壁之戰前橫槊賦詩這一段,鮑國安的肢體語言顯露著曹操的雄心,又用一個一閃而過的眼神傳達出曹操的野心。

一代梟雄

多疑奸雄

飾演關羽的陸樹銘老師,從進入劇組的第一天就開始上課,跟著三國專家們學習禮儀學習騎馬以及各種兵器的使用。陸樹銘把自己的騎術練到了極致,在電視劇裡有騎馬飛奔直接下馬的精彩表演。

關羽這個角色挑戰性極大,是個半人半神的角色。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陸樹銘在演完千里走單騎的劇情之後,自評由形似漸漸地做到了神似,之後越來越收放自如,甚至不需要說話,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能把關羽的神韻演出來。

凌厲又不用力過度的眼神

敗走麥城的淒涼

陸樹銘版本的關羽,最終成了影史經典,至今也沒人能夠超越。

陸樹銘:無人超越也是一種寂寞啊

後來陸樹銘老師還演了《大話西遊》中的牛魔王

不能不提的還有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老師。

雖然我們現在看唐國強老師是一位老戲骨,但老三國的總導演王扶林當初確定他演諸葛亮時,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唐國強老師也曾是“小鮮肉”

為啥?<strong>因為唐國強當時的標籤是“奶油小生”,相當於現在的“小鮮肉”。當時如果誰被扣上了這個標籤,那是很丟人的,意味著在大眾眼裡,你只有顏值沒有演技,只能靠臉吃飯。

但唐國強得到了王扶林導演的力挺,理由有兩個:一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出場本來就是大帥哥,“身高八尺,面如冠玉”;二是唐國強本身就很瞭解傳統文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

得到機會的唐國強自己也很爭氣,憋著一股勁兒揣摩人物,磨鍊演技,把諸葛亮年輕時初出茅廬的意氣風發,晚年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愴淒涼,全都演得淋漓盡致。

與周瑜用眼神飈戲,妙極了

哭周瑜,太經典了

一滴英雄淚

藉著諸葛亮這個角色,唐國強打了一個徹底的翻身仗,摘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成為擁有強勁藝術生命的實力派。

這是一段有聲音的gif

唐國強老師的語言節奏感太好了

直到二十多年後,他罵死王朗的那一段表演,因為氣場強大,看得人酣暢淋漓,依然被90後甚至00後膜拜。在B站,唐國強依然是頂級紅人。

這些老演員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藝術追求。整個三國拍下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發家致富。

<strong>他們演一集的工資是250元。也就是說,即便是出演時間跨度最長、演了60集的唐國強,4年裡的拍攝收入也只有15000元。

他們的食宿條件也很艱苦,<strong>就算是鮑國安這樣的主角,也得住4人標間,沒有任何特殊待遇。

所以24年過去了,回頭再看老《三國演義》,我最大的感慨就是這是<strong>一部不可複製的經典。

2010年的新《三國》可以說是直接向老三國發起挑戰的大製作,野心很大,喊出了“還原真三國”的口號,然而開播沒多久就淪為一部穿越感爆棚的雷劇、腐劇:

王允對貂蟬說:欲除禽獸,必先獻身於禽獸;

貂蟬:義父此舉,與禽獸何異?

曹操:趙雲如此英雄,我愛死他了;

劉備:你杯酒斬華雄,一戰成名;

還有潘鳳的金句:我的大斧早已飢渴難耐了!

與潘鳳可以一戰的還有孫策:恭喜爹可以稱帝了!

<strong>最雷人的當數康凱演的張飛,他的表演跟歷史上的、跟三國演義裡那個豪氣萬丈,粗中有細的張飛都沒啥關係,完全是劇組或者是演員自己的瞎創新。

動不動就要煽別人“大耳刮子”,嚷嚷“捅他一萬個透明窟窿”,對關羽說:“二哥,你再和我搶華雄我就不認你這個二哥了!”對呂布喊:我哥哥是金枝玉葉!

史上最二波一版張飛

這說明啥?演員文化水平不夠,還懶得補課,只依靠自己有限的認知去理解張飛,結果<strong>把張飛塑造成一個殺豬匠氣質濃厚的傻波一。

新三國的諸葛亮也有諸多槽點。比如罵死王朗那段,他草草幾句不痛不癢就敷衍了事,王朗簡直是被強制性死亡。

大家可以對比對比

回顧那段我就一個感覺:<strong>老版王朗一定能罵死新版諸葛亮。

這樣毀形象的鏡頭只能說明劇組不專業的態度

不過相比至少好好念臺詞、態度謙虛端正的陸毅,這些年一些流量明星的演戲態度就不僅僅是悟性與實力差距的問題了,<strong>連最基本的職業素養都不要了:

大量動用替身,摳像演戲,用“1234567”代替臺詞。

節奏太快,時代變了,成為他們不再像鮑國安那樣讀原著,不再向陸樹銘那樣練騎馬技術的最佳藉口。

何況不論如何突破底線,照樣有千萬粉絲無條件地愛我,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一切。

<strong>有時回首24年前的老三國,遙遠得不像是自己親眼看過的電視劇一樣。

2017年,唐國強老師參加《吐槽大會》時做了這樣一番感慨:

我18歲演話劇,23歲拍電影,38歲拍電視,作為一個演員吶,我是很有感觸,什麼都會過去。

風光,金錢,名氣,還有顏值。

只有一個東西可以留下來,那就是角色。就是你不在了,觀眾還能記得這個角色,這才是演員真正的價值。

的確,什麼都會過去,然而沒有人希望,當許多年以後回首現在時,發現這是一個泛善可陳時代,風口變來變去,只有被吹上天的,沒有沉澱下去可堪回憶的。

而已經成為過去時老三國,已成為這些老演員一輩子的驕傲,成為我們的難忘記憶,乃至漂洋過海,征服了日本觀眾。

<strong>我會永遠記住1994年那個有著《三國演義》的夜晚

,雖然我只有小學二年級,有太多劇情太多臺詞無法理解,但卻跟著片尾的字幕哼唱起《歷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不過後生還是可畏的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22年前的這部國產真·神劇讓日本人出了本奇書 至今全國仍熱捧

看到他們,我覺得未來大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