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是不是寫錯了?小學生髮現《西遊記》的“大漏洞”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電視劇《西遊記》海報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電視劇《西遊記》劇照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電視劇《西遊記》劇照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strong>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馬思齊的作文吧:

<strong>/ <strong>西行路上的“宴會菜”<strong> /

杭州市九蓮小學 馬思齊

《西遊記》這本書,我百看不厭。先是喜歡裡面的故事情節,後來愛看孫悟空大戰妖精的打鬥場面。再後來,由於我的“吃貨”屬性,關注起唐僧師徒的飲食來。

話說師徒四眾由東土大唐一路向西,由於八戒貪嘴食量大,孫悟空又有些本領,四人便很有機會經常吃到別人招待的“宴會菜”。“宴會菜”一般是這樣出現的:

1、大國國君招待接風宴

2、降妖除魔感恩宴

3、妖精成親(與唐僧)宴

4、寺中素齋

書中描寫各類宴會飲食,分外精彩,譬如:

古云:“珍饈百味,美祿千鍾。瓊膏酥酪,錦縷肥紅。”寶妝花彩豔,果品味香濃。幾般蜜食,數品蒸酥。油扎糖澆,花團錦砌。金盤高壘大饃饃,銀碗滿盛香稻飯。

可是,你可曾發現,無論作者寫得多精彩,從東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別如此之大,吃得菜卻如此雷同。我整理了幾個老少皆知的場景羅列的菜名,如下:

1、第54回西梁女兒國國王婚宴菜單: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黃花菜、紫菜、蔓菁、芋頭、蘿菔(卜)、山藥、黃精……

2、第67回駝羅莊齋飯:麵筋、豆腐、芋苗、蘿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飯、醋燒葵湯……

3、第69回朱紫國:獅仙、筍芽木耳、蘑菇、黃粱飯、菇米糊、粉湯……

4、第79回小兒國國王宴請:獅糖、粉條、蘑菇、木耳、黃精、香稻飯……

5、第82回無底洞白毛老鼠精成親宴:蔬菜更時新,豆腐、麵筋、木耳、鮮筍、蘑菇、香蕈、山藥、黃精……椒姜辛辣般般美,鹹淡調和色色平……

6、第100回大唐慶祝宴: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薑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

從這些菜單裡看出,米飯、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麵筋、芋頭、蘿蔔,幾乎每頓飯都有這些食物。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萬八千里,遍佈各個地域,彷彿比孫悟空的筋斗雲還要快還要遠。大唐與西域小國飲食一般無二,妖精與國君喜好完全相同,這不免令人生疑,這怎麼可能?

原來,《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上述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他雖則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出各個西域國家、各個千嬌百媚或妖或人的美嬌娘,但他沒有虛構菜單,沒有寫各地不同風味的美食,而是照著自己生活的地域,來實寫食物,這又是為何呢?

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設身處地去思考,也就是說假設我們也在明朝,假設我們處在吳承恩的處境中,會如何?吳承恩生活在明朝,當時的人們應該知道西域,對西域國家很有一些傳說和想象,民間流傳了許多唐僧西行的傳說故事,這些都為他創作小說構建了基礎。吳承恩飽覽群書,又特別喜愛神話故事,喜讀志怪小說,所以能寫就《西遊記》。然而,他並沒有真正到過西域,加上家境貧寒,縱使有昂貴的西域進口食品,他也未曾聽說,更別提吃過了。細節難以虛構,特別是飯菜飲食,要寫得有板有眼,菜單羅列得洋洋大觀,恐怕他是難以做到的。最方便的就是拿自己熟悉的食物來寫,寫著寫著就大都是家鄉美食了。

我不知道吳承恩有沒有意識到他“宴會菜”菜單的重複。或許他明白,但由於古時候交通不便,書籍查閱不便,沒有百度,沒有百科全書,需要大海撈針似的去尋找信息,他無法辦到,就用自己熟悉的菜品來寫。或許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菜單上的“漏洞”。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勸說吳承恩,讓他多請教有這類專業知識的人,比如廚子;再或者請教走南闖北的行腳商人,他們也許會知道多一些。又或者,我帶足盤纏,拉著吳承恩去旅行,來一趟真正的“西域遊”,吃遍西域各地菜品,再將它們編排好了不重樣地寫進“宴會菜單”裡,可不更好?

神遊回來,我深深覺得《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如果能改進了書中的菜品細節,將會使它更符合實際,更有趣,更有可讀性,令讀者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本書中畫龍點睛的一筆。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strong>網友評論:吃貨的執著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学生发现《西游记》的“大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