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首先應該明確,漢劍是一款適合戰爭需要的戰場使用劍。漢劍的興起是由於鋼鐵冶煉工藝提高後使劍的性能產生飛躍式發展,逐步替代青銅劍在戰場上的作用。出土文物和今人仿造品相對比,更令人讚歎漢代工匠們高超的鑄劍技術。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漢劍的興起

中國的鐵質武器其實出現的很早。此劍採用塊鍊鐵鍛冶而成,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一柄鐵劍。但是由於鋼鐵冶煉技術的缺乏,鐵劍一直沒有對銅劍的主導地位產生影響。直至戰國中晚期,楚、燕等國才較多的開始使用鐵劍,此時鐵劍的劍型也開始發展為1米左右的長劍,逐漸動搖了銅劍的主導地位。秦漢是為銅鐵過渡階段,由於青銅劍技術相對成熟,秦軍佩劍仍以青銅為主。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特別是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制度以後,鋼鐵冶煉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漢初,鐵質農具已經伴隨牛耕開始普遍使用。西漢中晚期,鐵的產量猛增,冶煉技術發展迅速,質量也顯著提高。冶煉技術的提高使長鐵劍成為可能,漢劍迎合戰場需要,不斷往鋒銳狹長的方向發展,在西漢時期全面取代銅劍(鋼鐵兵器的硬度和韌度都明顯優於青銅),與此同時,鐵製品的興盛也使戰場兵器全面由鐵製品主導。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銅劍徹底被鐵劍所淘汰。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冶煉技術的發展

客觀地說,鐵在漢朝是關乎國家興衰的重要產品,鐵質兵器的大量製造和使用關係到國計民生、軍備國防,制鐵業成為特別重要的經濟部門,極受統治階級的重視。西漢的鑄鐵術相當發達,這些技術甚至通過張騫等使節傳到西域當地,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鐵器關係到國計民生、軍備國防,制鐵業成為特別重要的經濟部門,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西漢初期,各地制鐵業多被控制在諸侯王及富商手中。漢武帝時,在各地置鐵官,壟斷全國的制鐵業,並實行專賣政策。東漢前期承襲西漢制度,冶鐵業仍由國家專營。但豪強地主勢力強大,私設工場,自造鐵器,官府不能禁止。章和二年(公元88),和帝即位,宣佈鹽鐵開禁後,鐵業由西漢的國家專賣轉為豪強地主私營。水利鼓風爐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東漢時期銅劍徹底淘汰。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重新研磨的古劍條

漢代鐵器中用塊鍊鐵作材料的鍛件,有許多已達到鋼的標準,而且在戰國晚期“塊煉滲碳鋼”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到西漢中期已能用反覆鍛打的方法使之成為早期的“百鍊鋼”。百鍊,即是反覆加熱、摺疊鍛打百次以上,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當時國內出產鐵礦含鐵量並不高,這種技術能完美的剔除劣質鐵礦的雜質,只是非常費工,雖然數年得神兵三五把是一種誇張講法,但也足可見漢代工匠的鑄件辛苦和腳踏實地的勤勉態度。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佩劍,便是這種正在形成的“百鍊鋼”工藝的早期產品。劉勝佩劍還經過表面滲碳和刃部淬火,使得劍刃堅硬、鋒利,而脊部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另一方面,漢代鐵器中用生鐵作材料的鑄件,除了有許多是經過柔化處理的“展性鑄鐵”以外,到西漢中期還有了不少“灰口鐵”的鑄件,後者更具有硬度較低、脆性較小、耐磨、滑潤性能良好等特點。滿城漢墓出土的鐵是“展性鑄鐵”的製品,而車軸承則為“灰口鐵”鑄件,說明當時已掌握了不同種類鑄鐵的性能而加以應用。西漢中期,還發明瞭利用熱處理使鑄鐵在固體狀態下脫碳成鋼的技術,滿城漢墓出土的鐵鏃便是用這種工藝製成的鋼件。到了西漢後期,隨著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又出現了用生鐵炒煉成鋼的新方法,主要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狀態,加以不斷的攪拌,利用空氣中的氧使之脫碳,以獲得不同含碳量的鋼,可稱“炒鋼”。山東省蒼山漢墓出土有錯金銘文的東漢永初六年(112)的“三十煉大刀”,就是用“炒鋼”為材料,經過反覆加熱鍛打而製成的優質鋼件。用生產效率很高的生鐵大量地作為制鋼的材料,這是鍊鋼史上的一次革命。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漢劍的沒落與環首刀的興起

西漢前期鐵劍盛行時,新型短兵環首刀也出現了。與劍相比,環首刀有三個明顯的優點:1、刀身僅單側有刃,簡化製作工藝。2、環形首與莖連鍛,不裝護格,外裝更簡單。3、以劈砍為主,刀背更厚實,劈砍更有力,不易折斷尤其合乎步、騎兵戰場使用需要。隨著漢帝國對外戰爭情況的轉變,環首刀逐漸取代漢劍。西漢中後期直至東漢前期為環首刀、漢劍並用階段,東漢中後期,環首刀逐漸取代漢劍成為戰場主流。東漢畫像石中的戰爭場面裡,士兵所持多為環首刀即是佐證之一。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霸氣與樸素的兼得者——茂陵漢劍

茂陵漢劍

東漢末年,實際戰場已基本不用漢劍。以一些漢末魏晉刀劍製造事例為例:陶弘景著《刀劍錄》記載東吳孫權於黃武五年造十口劍萬口刀,蜀主劉備命蒲元造刀五千口,西晉司馬炎於咸寧二年造刀八千口等。寥寥數把漢劍僅作為禮器使用。從此以後,劍脫離實戰成為一種理想性兵器,向配飾和武術領域發展。因此,可以說漢劍是最後一款以戰場使用為目的創造出的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